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结合地方需求”为宗旨,建成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神经病与免疫学)和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3个(文艺学、教育技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遴选出理论物理等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采矿工程等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基础,以煤炭工学和全科医学为特色,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等层次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建成了以文艺学等学科为支撑的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和以凝聚态物理学科为支撑的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实验室。
学校以各级各层次重点学科为平台,积极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培养了省级学科带头人8名,培养、引进博士124名,引进“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和学者各1名,“国家级百千人才”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2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名,山西省“131人才”15名。高精尖人才日趋汇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近五年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29项,部委项目28项,省级各类项目268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092.73万元,发表SCI等收录论文560余篇,授权专利60项,各类科研获奖30项。实施开放办学方略,强化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承办国家级专业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6场,举办各类学术报告460场,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积累了经验。学校还先后与英国贝利学院、伯尔顿大学、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办学奠定了重要基础。与大同市共建炭材料研究所,与同煤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云冈研究院合作研究云冈石窟文物保护,积极开展“顶岗支教”,实施“国培计划”,为地方教师教育、工程技术攻关、基层疾病防治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进中的山西大同大学,正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特色办学求生存,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力争成为区域人才汇聚地和知识辐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