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山西大同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筹建,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入选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山西省唯一厅市共建高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由御东校区和新平旺校区构成,校园总占地面积2121.3亩,建筑面积90.54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05.53万册、电子图书112.23万册、电子期刊80.97万册。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设有23个学院,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附属医院师1442人,编制床位数7070张。学校有本科专业73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工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类别10个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0426人,硕士研究生688,继续教育学生2863人。

学校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校教职工总数2558人(不包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数172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5人,博士教师500人。“十四五”期间,学校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以及省级高层次人才37名。“十四五”以来,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使命任务,建设“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打造山西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标杆。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深化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获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省高校率先确立课程思政“五个一”标准,打造“行走的思政”、大学生“思源行”假期社会实践等品牌活动,发起成立山西省应用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成功入选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山西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山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省教育厅大学生“小学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试点单位。202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临床医学、化学等8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34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

增强有组织科研能力,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聚焦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深化实施“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工程”,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建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省部级创新团队37个省科研平台21个市校共建科研平台近五年,主持校外科研项目1639项,发表学术论文4391篇,出版著作379获各类科研奖项78项。以“云冈学”建设为龙头,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协同共建云冈学学科体系中国史跻身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名榜全国百强获批省级科研平台5个,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部委级项目4省市级项目116《云冈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核心期刊。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建设高层次服务社会体系。紧扣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任务,持续推进“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构建校地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建立常态化校地合作对接机制,市校共建4专家智库,合作推出十大类120余项市校融合项目,10个科研团队入驻晋创谷·大同。聚焦省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云冈学、基新材料等服务行业产业创新学科群。与华为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西云时代等36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获批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基新材料、陶瓷、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荣获山西省产教融合先进单位。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育云冈特色文化生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构建以云冈学为引领的特色校园文化生态。厚植文化传承沃土,校园文化艺术节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大道之行、使命至上”的办学理念相融合,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凝聚合作精神的关键纽带,真正让“让每个师生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系列云冈舞多次登上国家级、省市级舞台,与大同市委市政府、云冈研究院合作编撰《云冈石窟艺术全集》《大同通史》《大同地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构建“文献—遗址—艺术”三位一体的魏都文化叙事模式,让积淀千年的云冈文化在校园焕发出新时代的夺目光辉。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建设高水准开放办学平台。汇聚校友及社会各界力量,获准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2+2”联合培养;与科布伦茨应用技术大学、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开展“2+2”人才联合培养,成就学校开放办学重要里程碑;与美国布鲁姆斯堡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沿着先辈们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行,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凝聚“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底色,着力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城校融通,努力培养更多具备“时代特征、大同特点、同大特质、区域需求、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统计数据截止2025年8月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