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学:非遗文化进校园 | 感受传统之美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5-27 09:49:24 阅读量:

    漫漫历史长河,古都大同孕育出了绚烂多彩的“非遗”文化。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去体味其中的魅力,聆听平城文化古韵。非遗文化进校园,你我同在前行。

    主办单位:

    大同大学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大同大学党委宣传部

    大同市非遗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

    大同市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

    活动时间:

    2019年5月24日16:00

    活动地点:

    大同大学北校区广场

    活动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组成部分。为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大同大学与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决定联合举办“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届时包括广灵染色剪纸、大同铜器、结艺、折纸、砖雕、木雕、面塑、广灵内画、云岗康氏娟人、北魏贡酒、浑源凉粉、灵丘黄烧饼、正北芪制作技艺、贺老人羊杂、泉派中医等二十余项大同市非遗项目将进行现场表演及展示。

    活动过程中同时进行盖章收集抽奖活动,随活动进展定时抽取幸运观众颁发精美非遗纪念品。

    //

    节目表演

    //

    1、雁北耍孩儿 《狮子洞·扇坟》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流传于山西北部的一个古老地方小剧种 ,其风格诙谐幽默,活泼热烈,在地方戏中独树一帜。

    2、北路梆子 《行路》

    北路梆子原名上路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其特点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

    3、灵丘罗罗腔 《小二姐做梦》

    灵丘罗罗腔是全国独有的一个稀有剧种,灵丘罗罗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地方特色浓厚。

    4、阳高二人台 《挂红灯》

    “二人台”艺术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既不装扮又不表演,唱的都是民间流传的小曲小调。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古情韵,音域高亢,起伏跌宕,韵味十足。

    5、晋剧《打金枝》

    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

    工艺展览

    //

    1.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一朵奇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台山上观佛景,大同城里买铜器”的俚语。

    2.大同结艺

    大同结艺主要是在继承了历史上的结,以及结与胡服,契丹服饰的关系,以及结艺在大同乃至全国的特殊意义的基础上申报的结艺非遗项目。是结更是情结。

3.大同砖雕

砖雕是一种独特的装饰性雕刻艺术,代王府的兴建与众多龙壁雕刻技术也体现了大同的砖雕技艺的精湛,另外,大同境内诸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

    4.云冈康氏娟人

    娟人在“缝布娃娃”的基础上,将戏剧人物的脸谱、服饰、身段以及云冈石窟、华严寺各种佛像、胁侍菩萨、伎乐飞天以及戏剧人物相结合。

    5.广灵内画

    广灵内画从用笔上有:写意、工笔;从用色上有:水墨、重彩;题材上有:传统山水、人物、动物、花鸟、书法、文物、古迹、旅游景点风光各个领域,是一门极为精巧的技艺。

    “非遗”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们带着从前的故事,守着中华民族从历史中一路走来。“非遗”进校园,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走近经典,感受晋地风采的契机。让我们感受经典,欣赏中传承“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将展现传统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同大师生开辟认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此次活动,在非遗文化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文化传承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次活动中,幸运观众更有精美非遗纪念品拿呦,期待你的到来!

附此次活动的宣传手册(即抽奖卡)▼

    媒体链接:http://www.360kuai.com/pc/906d0596dc72bc235?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3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