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云冈学”,我们在路上
来源: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4 13:48:21 阅读量:


本报记者 张诗珩
  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百年来,中外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云冈石窟,挖掘云冈文化内涵,有力地助推了云冈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创建“云冈学”,不遗余力将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承下去,让云冈文化发扬光大,在大同,已成为共识和行动。
大同大学:从云冈文化研究到“云冈学”建构
  “利用地方高校学科整合的优势资源来提升云冈石窟的影响力,是地方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7月2日,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殿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大同大学应在“云冈学”建构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作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围绕云冈石窟的考古、保护、建筑、宗教、美学、造像、壁画、艺术、传播、文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以扩大云冈石窟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云冈学’的建构既是云冈文化研究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结果。”刘殿祥认为,“云冈学”以云冈石窟的研究为核心,但并不仅仅停留于石窟文化,而是通过深层次探讨大同区域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全面反映大同历史文化变迁,体现大同人文气质,是大同文化的“符号”与“名片”。
  刘殿祥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同大学正致力于建构“云冈学”学科体系,实行“两院双刊”共建举措,成立“云冈学院”,并将云冈文化研究中心提升为“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在办好已有《北朝研究》刊物基础上,创办“云冈学”期刊,进一步夯实云冈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平台,争取让“云冈学”成为名副其实、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和学科。
云冈石窟研究院:从强强联手到让“云冈学”回家
  《云冈石窟全集》的出版问世,对出版方和“云冈人”来说,虽然历经艰难,也收获荣光。“在这件事上,我们双方都要感谢知名文化学者李尔山先生牵线搭桥”,7月3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向记者讲述了与青岛出版集团结缘始末。
  “事情得从2009年说起。当年,大同邀请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冯骥才先生主编《大同雕塑全集》,由李尔山先生担任工作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职。”张焯说,2012年这套书正式出版后,引起青岛出版集团的注意,时任集团董事长孟鸣飞专程赴天津走访冯骥才,冯骥才安排李尔山介绍《大同雕塑全集》。“一直想为云冈石窟做点事情的李尔山先生,希望借此机会促成当时国内出版界的领头企业与我们强强联手,便联系我作为《云冈卷》代表来介绍云冈。”就这样,张焯和孟鸣飞在天津见面了。
  张焯说,当时他提到云冈也应该出一套全集,没想到孟鸣飞十分认同,表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件好事、幸事。时隔两个多月,他终于接到了青岛出版集团发出的邀请,正式约谈共同出版《云冈石窟全集》的事宜。“那是2012年的初冬,青岛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却看到了温暖的曙光,让‘云冈学’回家的夙愿终于可以达成了。”时至今日,张焯都清楚地记得当时心中满溢的豪情。
大同艺校:从为国争光到学科项目落地
  创作云冈题材的舞蹈,是大同艺校校长王和平一直以来的心愿。“2002年刚到大同艺校工作不久,我便接到为2003年大同市春节文艺晚会创作舞蹈的任务。于是,由艺校原舞蹈科长、大同大学现舞蹈系主任李莉编舞,艺校音乐教师张永平负责音乐,艺术馆原馆长武国发设计道具与服装等的云冈舞蹈创作团队就这样开始了工作。”7月1日,王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为第三届黄花丰收月启动仪式排练节目。
  王和平继续回忆,不久后,以莲珠纹托“千手观音”为创作构思的舞蹈《云冈莲珠纹舞》,在当年大同春晚惊艳亮相,并引起轰动。2003年、2004年团队又相继创作了《云冈六臂神舞》《云冈凤箫神舞》《云冈长袖飞天舞》,让云冈系列舞蹈迈入新阶段。“十多年来,云冈系列舞蹈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还四次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赢回殊荣与赞誉。”提起云冈系列舞蹈这些年取得的成绩,王和平尤为自豪。
  6月18日,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在大同艺校成立,标志着“云冈舞”作为“云冈学”的首个学科项目落地大同。王和平说,2019年他在省舞蹈家“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名家讲座上首次提出建立“云冈舞学科”,引起舞蹈界的高度关注。这次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让他更感责任重大,学校将在云冈舞前期创作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云冈舞”学科,尽快组建学科团队,努力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精品,为加快“云冈学”学科发展、繁荣云冈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媒体链接:http://epaper.dtnews.cn/shtml/dtrb/20200714/118558.shtml​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