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炭材料研究所所长赵建国 让石墨烯产业绽放科技之花
来源: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18 10:15:25 阅读量:

  本报记者王雨茜

  每天一大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换好白大褂,开始与实验器皿、各种数据打交道;除了吃饭时间,通常在实验室一“泡”一整天,直到深夜才回家。“这样的状态我保持了很多年。虽然难免疲惫,但也乐在其中。”谈起自己热爱的事业,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炭材料研究所所长赵建国打开了话匣子。

  1971年出生的赵建国,30多岁时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说起自己的科研情结,赵建国认为是得益于母亲的教导。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志气,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坚信,唯有保持严谨、踏实的态度,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逐步转化并拓展应用,才能持续造福人类。

  2006年,大同大学筹建成立了炭材料研究所。此后,赵建国带领团队成员以新型功能炭材料的开发及其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炭/炭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快速化制备工艺、高品质低成本的石墨烯规模化绿色制备工艺、石墨烯增效复合肥和石墨烯水性环氧漆制备及应用研究。

  “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石墨烯产业,助力振兴实体经济。”有了这样的想法,赵建国和团队成员兴奋不已,“一旦成功,将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人类。”就这样,赵建国带领团队开展相关研究,一心扑在实验室,进行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

  做科研需要一分洒脱,不顺利时要耐得住寂寞。“有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很可能你的100次尝试中有99次都是失败的,但积极的心态会帮助你捕获那1次的成功。”对待挫折,赵建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赵建国和团队成员长年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在研究项目的攻坚阶段,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内常常是彻夜长明。为了解决一项关键技术,他曾三天三夜几乎没合过眼。“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味地追求成功不是真正可持续的,真正可持续的是你对所做工作的那分热爱。”赵建国说,正是因为有了坚持和热爱,自己也有了许多收获。

  媒体链接:http://dzb.sxgrw.com:8081/sxgrb/20200518/40511.html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