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回家乡 办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11-02 10:46:41 阅读量:

        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拒门堡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贺龙部队在晋北开辟的北部战区革命根据地。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2018年初,原大同大学医学院校长助理(副校长)张日升退休后,回到阔别50年的家乡拒门堡村,经过不懈的努力,创办了拒门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悔地奉献着生命中的光和热,传承着红色基因。2020年,拒门堡村被山西省命名为国防教育示范村,张日升被评为2020年山西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纪念馆,他们在天上看到了会流泪的。”回乡之初,张日升就萌生创建烈士纪念馆的想法,此举得到了区、乡的支持。他开始四处奔走,他根据一本珍贵的史料《拒门堡革命斗争史》,寻找分散在各地的一部分老革命军人和革命后代及军烈属,向他们说明要建设教育基地的情况。从2018年夏天开始,先后赶赴呼和浩特、丰镇市、左云县、云州区、怀仁市、凉城县等地,到烈士家乡走村串户,拜访烈士的亲属和知情人,搜集先烈的资料,他还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多次召开村民及军烈属和革命后代座谈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采访和收集整理工作。

        在村委会的配合支持下,成立了三个拒门堡村和在外人士的工作联系微信群,不到两个月工夫,就收集到来自国内外村友乡贤们的大量信息资料。同时还得到周边地市史志办的支持,大家提供了不少地方史志书籍,张日升如获至宝认真地一字一句地深读细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张日升共搜集并整理、撰写了近两万字的先烈材料。有了这些宝贵的材料后,向区、乡有关部门作了关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汇报,新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对教育基地进行建设规划。

        村委会为了支持配合红色项目的建设,腾出了旧学校四个破旧的库房,张日升一点一点地维修整理,在经费不足又无较好场地的情况下,创建了由“党建馆”“烈士纪念馆”“军人荣誉馆”“民俗文化馆”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馆藏面积三百余平方米。馆藏物品与珍贵史志及相关资料千余件,其中人物肖像百余件,其他展板展柜镜框等二百六十余件,文物及资料约二百余件,其他资料千余件。

        2019年7月31日,拒门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和向烈士献花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拒门堡人和革命后代为英烈们献了花,表达了无限的敬仰和哀思。

        10月30日,山西晚报记者在烈士纪念馆采访时,张日升对烈士的姓名、事迹、牺牲年龄如数家珍。他介绍,拒门堡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晋北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一个不足千人小山村先后有七十余人参加了八路军,村里武工队、游击队、民兵连、担架队、妇救会,在晋北战场的局部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村有19位烈士、3位老红军、2位军职将领、4位导弹专家、7位参加过天安门大阅兵战士,8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日升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有游客来访,他亲自主讲,针对受众群体,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中小学生前来学习,他主讲英雄故事;机关单位党员干部集体学习,他主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部队官兵前来参观学习,他主讲加强训练,严明纪律,保卫国防等。一年来,大同市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等前来参观学习达三万多人次。

        “烈士,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舍生取义,他们的义举永远在人民的心中,不能被忘记。”张日升说,作为后辈应常存感恩之心,创建教育基地的初衷,就是让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山西晚报记者郭斌

      媒体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wb/20201102/555633.shtml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