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刚 韩云峰 宋芳 苑捷 陈杰
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依靠发展黄花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张占兵摄
5月8日,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学生们正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本报记者张燕伟摄
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本报记者李冬宾摄
时间,总是见证着极不平凡的奋进征程。
时间,总是铭记着极其伟大的历史时刻。
我们永远铭记: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亲临山西视察首站就来到大同,深入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前往云冈石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时序更替,追梦前行。
我们感恩奋进:一年来,全市上下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巨大感召和激励鼓舞下,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入推进“136”发展战略,紧盯黄花产业发展、云冈学研究和脱贫成效巩固“三件大事”,聚焦“六大任务”,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三农”工作开创新局面,生态环境有了新改善,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蹚出转型发展的“大同新路”,谱写了大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奋进目标,进军命令。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提升脱贫质量成色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视察时最为关心的就是群众的脱贫增收问题。
这是奋进的目标,更是进军的命令。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对我市开展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减贫防贫两手抓,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多措并举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技能提升、就业增收、兜底保障“四项行动”,加强“两类户”动态监测,建立三级返贫预警机制,建立覆盖28万贫困人口的防贫减贫商业险。
197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复垦率达100%,搬迁房发证走在全国前列,受到自然资源部表扬。
完成危房改造11.37万户,安全饮水工程惠及29.14万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规范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1.95万脱贫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光伏扶贫累计收益4亿多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5300元。
深入开展“五进九销”,216个扶贫产品入选全国目录,各渠道累计销售农产品8.9亿元,“大同好粮”品牌响亮、畅销全国。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富路。
“自从拿到中级焊工技师资格证书后,手里的活儿一天比一天多,现在我每个月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真是一技在手富路宽啊!”如今,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农民白利军深刻感受到了职业技能培训给他带来的别样人生。他说,今年有机会一定会继续深造,拿到更高级别的证书。
一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行动,培训农民3万人,3年将实现“带动性全覆盖”;坚持“外找、内挖、公益补”,出台8项措施,带动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9.3万人;持续打响“天镇保姆”“大同巧娘”等优秀劳务品牌,贫困劳动力技能持证率达54.5%。
“又要到旅游旺季了,现在游客开始多了,夏天可得忙一段时间呢。”在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村民葛淑芳一大早就在自家农家乐店里忙活开了,准备迎接游客。随着得胜堡旅游越来越热,葛淑芳利用自家新建的房子搞起了特色餐饮生意,并向游客推介得胜优质糕面、麻油、土鸡蛋等农副产品,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总书记的到来,为我们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全区今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有目标、有导向、有举措,现在大家干劲儿可足啦!我们有信心干好工作,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云州区相关负责人信心坚定地说,这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面向未来,我市锚定“特”“优”谋振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按照“种、养、加、园、商、旅、研”路径,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集约增效等“八大工程”,全力推动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杂粮、特色农业四大主导现代农业产业。
围绕“三化一改善”目标,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六大专项行动,打造100个美丽示范村、500个提质升级村,既做强产业,又守住乡愁,把农村建设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新农村。
岁月更替,全市上下始终不懈怠、不蹉跎,不舍昼夜,不待扬鞭自奋蹄。
一项项政策正在落地见效,一个个产业将发展壮大,一张张面孔将展露幸福……明天的广阔田野上,将持续涌动奋进的浪潮。
奋进方向,催征号角。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发展黄花产业
“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视察时,嘱咐当地的乡亲们要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
这是奋进的方向,更是催征的号角。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擘画蓝图、出台政策、制定标准、保障服务,切实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落实为黄花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扎实根基。
突出特色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整体谋划推进黄花产业发展。我市健全黄花种植、加工、营销“三大体系”,夯实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三大支撑”,完善“三三三”产业增收模式,稳基地、提质效、促融合、强产业,切实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大做强,做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领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串串脚印,步步汗水,小黄花牵动着大希望:26.1万亩——全市黄花种植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12万亩——黄花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不断扩大;100余种——黄花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越来越丰富;175家——全市培育黄花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18.4亿元——黄花全产业链产值再上新台阶。
“总书记来了!我们的干劲更大了!”云州区下榆涧志海黄花种植产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旗铆足了进一步发展的精气神。“总书记来到种植基地,把党的关怀带到基地,也带到了我们农民心里。更好的政策扶持给了我们发展黄花产业的底气,抱团合作畅通了黄花产品的销售渠道,品牌效应促进了合作社快速发展。”
杨旗说,下一步,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进一步扩大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让小黄花成为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花”。
一年来,大同黄花协会和大同黄花产业联盟先后成立,企业、合作社不断优化线上布局,强化线下营销,携手保质量、促销售,为充分挖掘市场、开拓渠道奠定了基础。建立黄花特色农业产业基金,开展黄花特色保险,制定出台黄花采摘帮扶消费实施方案,开展黄花丰收节系列活动。
2020年,全市累计采摘用工11.31万人次,参与脱贫户4.77万人次;采摘务工总收入1572.31万元,其中参与采摘的脱贫户增收546.57万元。截至目前,大同已连续举办3届黄花丰收节系列活动,仅2020年的游客就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旅游收入5000万元。
“总书记视察后,‘南有鲜花饼,北有黄花饼’已经逐渐在全国叫响。”大威皇食品有限公司研发的黄花饼项目,在过去两年间共消化本地鲜黄花175万余斤,解决了450多人就业,惠及500多户黄花种植户。董事长郑祝伟奋进的劲头更足了:“黄花饼和黄花月饼今年的销售目标预计过亿,我们又增加了2条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希望能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一起享受这份小黄花带来的大喜悦!”
“大同黄花”是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确定的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大同黄花产业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之一。网友点赞:“黄花菜不是凉了,而是更火了。”
接续奋进,一朵小黄花必然撬动大产业,昔日藏在“深闺”的小黄花将持续引发蝴蝶效应,在未来必将绽放成更加美丽的“致富花”“幸福花”。
奋进指南,出发鼓角。我们不负总书记的深情厚望,加速推进云冈保护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视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这是奋进的指南,更是出发的鼓角。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后,云冈石窟成了网红,全国各地游客都对云冈充满好奇,很多人来到这里,重走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的路线。我们干劲儿十足,希望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支撑信心满满的是一项接一项的成果,是一次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年来,省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出台《关于加强云冈文化遗产保护和创建云冈学的实施意见》。我市紧紧围绕省委部署安排,统筹实施云冈文物保护、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旅融合“五大工程”。
2020年9月9日上午,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与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挂牌成立。
云冈学学院肩负起挖掘云冈石窟历史内涵、扩大云冈故事影响力的重大使命,全力创建水平一流的权威学术中心,建成群贤毕至的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成专业技术精湛的文物保护高地。
2020年云冈学学院招生364人。大同大学历史学入列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纳入全省“1331工程”支持体系,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联合培养云冈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云冈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建立教师、研究院互聘互任机制,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021年2月19日,云冈研究院挂牌成立。
云冈研究院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数字化保护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等10个机构,承担云冈石窟保护、监测、研究、展示,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和区域性石窟保护等职责,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冈学研究高地。
一个响亮的学科——云冈学在中国创立。
云冈学的重镇——云冈研究院,加强与敦煌研究院的学术交流,与北京大学共建云冈研究基地,成立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成立太原理工大学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全力搭建以云冈研究院为主体,以各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为支撑的云冈学研究平台。
从此,云冈保护与云冈学研究工作驶上快车道加速推进。
云冈研究院完成云冈石窟第11、12、13窟的保养维护,(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同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文物保护项目20个。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河南考古研究院等展开文物保护新材料研究合作,并逐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石窟本体的保护工程中。
组织专业人员完成“山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保存现状及病害调查项目”之大同、朔州、吕梁、忻州4个市共计114处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调查工作;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合作,完成了第11、13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建设了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云冈学建设以及打造智慧景区提供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存储和人工智能等服务。
“我是在同行的朋友圈里,看到云冈研学活动办得特别好,来到这里后,参加的活动对我的工作有了很大提升。”来自太原的文物工作者小高说,他参加了瓷器修复、壁画绘制、瓦当拓印等研学学习,形式多样的课程让他对北魏文化和云冈石窟的理解更加深刻。
一年来,云冈研究院积极推进“游山西·读历史”活动;与央视、人民网、新华社、山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持续对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和云冈学创建工作进行跟踪报道;举办“云冈艺术大展”,开展云冈研学活动,通过多项活动提升云冈石窟以及云冈学的知名度。
一年来,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等研究,逐步完善云冈学涉及的各类学科,《云冈石窟窟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完成编写,《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加快整理编写,《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石窟纹饰全集》等学术著作编著等多项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
“总书记说‘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一直在积极践行,不断完善云冈大景区的规划建设,纳入了丰富的文旅资源,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完美的旅游目的地。”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说。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目前,《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旅游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旨在以云冈石窟为核心,集中打造东起小站村、西至高山镇近30公里文化与自然景观,构建云冈峪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大旅游格局,实现云冈文化与长城文化、西口文化、丝路文化、万里茶路文化的有效衔接。
一眼千年,光阴似箭。
未来,云冈石窟、云冈学不仅是大同和山西的文化地标,还将成为跨国传播的中华文化符号,更将成为无数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标识。
奋进路径,出发号令。我们遵循总书记的方向指引,勇蹚转型发展新路
“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勉励我们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这是奋进的路径,更是出发的号令。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乘势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作风,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加速突破,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大力实施“146”产业振兴工程,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横下一条心,培育壮大通用航空、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羊毛纺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产业集群,一部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雄浑乐章在云中大地昂然奏响。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重大决策部署,我市深度聚焦流域治理突出问题,以御河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龙头,规划实施了“七河”治理工程,不断加大对大同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着力打造晋北地区水量丰沛、水质良好、风光秀美的现代水生态格局。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四铁”要求,治理结构污染,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工业企业提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拆除燃煤锅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煤改电、煤改气、生物质取暖等一系列清洁能源替代减排措施换得了一张绿色成绩单:2020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数达到315天,全市水质断面优良比例达到41.67%,森林覆盖率达到21.4%。
坚持从最基本的民生抓起,持续深入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9.5万人取得技能证书;把教育医疗作为民生之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十大行动;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基,统筹抓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失业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落实;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五区联动”;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不负韶华,矢志奋进。面向明天,全市上下不仅有砥砺前行、爬坡过坎的坚韧和勇毅,更有千帆竞渡、寥廓江天的浩荡和豪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蹚出转型发展的更宽广路径。
面向未来,举旗定向。我们铭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不忘初心扬帆远航
日夜轮回,时光有了纵深,岁月有了层次。
一年的时间很短,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依旧清晰可见,历历如昨。一年的时间也很长,永远镌刻在大同人民的心头,融入这片奋进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全市上下清醒地认识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工作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全市上下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无惧任何风浪、无畏任何挑战,转型发展必将坚定走下去、坚实走出来。
风帆正扬,征程未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
面向未来,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盯“雏型”和“同步”两大目标,紧扣“质量”和“速度”两大任务,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力推动“六新”突破,步履不停、砥砺前行,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谱写好大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媒体链接:http://web.dtdj.gov.cn/article_detail.htm?articleId=62702&catalogId=0&itemId=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