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年度系列活动“笃行讲坛”第十期在本真楼B603智慧教室举行。本期讲坛由我校文学院张忠堂教授主讲。来自我校21个学院的优秀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坛。
张教授首先谈起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演变,进而探讨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张教授表示汉字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是当今世界唯一留存下来的文字系统。他从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讲到汉民族的原始记事性图画,解释了什么是“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等。他指出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战国文字、小篆、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具有象形和会意二维特性。汉字先是画形,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规范统一,逐渐演变成为固定字体,故而汉字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整体感,而且还有一种审美感,人们见到汉字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情,这是汉字形态具有的艺术特质。
张教授讲到,汉字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汉字的构造和形成往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由汉字可见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性,也是所不能比拟的。他说我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走进汉字,领略汉字的魅力。他从最初的汉字图画讲到代表着疆界领域的“国”“邦”“邑”,四时词“春”“夏”“秋”“冬”,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篆书、甲文,从字体本义讲到合体汉字的演变,为我们解释了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了汉字本义、借义到合体的演绎。通过合体汉字和汉字图画呈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祝愿。
最后,张教授指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不开水,水也需要鱼,汉字的产生与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
讲坛结束后,老师们积极与张教授交流互动,大家表示非常喜欢张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解,从此次讲座中不仅深入地了解到中国汉字的艺术和魅力,而且还要增强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