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时(九十一):我校召开2021年第十四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扩大)学习暨党史学习教育第八次专题学习会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07-02 17:57:26 阅读量:

​  7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我校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收听收看了大会直播,大家反响热烈。7月2日上午,我校召开2021年第十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暨党史学习教育第次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冯锋主持学习并讲话。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加学习。

        ​校党委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志财作了题为《总体把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辅导。

  学习会上,校党委书记弓永华提交了书面学习心得。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满怀深情地喊出了:“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在高校,就是要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弓永华强调,为人民做学问,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学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党风问题。真正做到为人民做学问,要牢记三句话,一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就是要扎根人民实践,自觉把学术追求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联系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目标方向,用无愧于时代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人民服务。二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一个主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问题,就是要植根中国大地,自觉把学术研究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直面社会需求,杜绝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学校当前积极建设“云冈学”、开展云冈文化研究,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三是“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是一个方法性和科学性问题,就是要立足群众思想脉搏,自觉把学术品格同人民群众鲜活的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认可不认可作为做学问的标准,使学术研究更接地气、入人心,让成果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丽英、翟大彤,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白昕,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刚,分别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个主题,进行了重点发言,谈了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牢记历史,牢记宗旨,牢记身份,牢记使命,牢记本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沿着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光辉大道奋勇前进。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高质量完成学校“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同大作出新贡献。

  冯锋做总结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回顾了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更加指明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是党的历史上又一篇光辉文献,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展示,是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前行的宣言书。当前,学校正处于“十四五”开局关键阶段,责任在肩,任务重大。讲话必将凝聚起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磅礴力量。

  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冯锋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始终保持崇高追求,确保绝对忠诚可靠。就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信念支撑,坚决抓好执行,切实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体现忠诚、党性和品格。二是要始终传承先导理念,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是要打造坚强领导核心,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锻造过硬党员队伍。三是要始终保持光荣传统,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校园政治生态。就是要抓好责任落实、纪律执行、作风养成,始终保持昂扬姿态,担当履职、负责尽责,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新的更大贡献。

  冯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务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狠抓自身建设,发挥表率作用,以更实更优的党建龙头,凝聚带动广大师生干部,增强定力、振奋精神,忠实履职、真抓实干,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高标准答好新时代大同大学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李奇洁 余致楠)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