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调整拍摄角度
现如今媒介平台丰富多元,能拍摄、懂直播、可出镜,左手数据分析,右手智能设备,这样的全能型记者越来越多。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变,但与大众同在、与社会共振的初心不变,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始终需要记者了解自身,传播美好,眺望远方。
1992年出生的李小龙,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字媒体专业,2020年1月入职大同日报社新媒体编辑部,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锻炼成长,期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李小龙回忆道,去年12月份拍摄主题为《冬至来!大同的早晨,片刻温暖贯穿整个寒冬》的一系列照片,他和他的小伙伴天未亮就已出发,分头前往不同地点,用镜头记录收集大同冬日里的晨曦,呈现不同行业早起人的生活状态。
李小龙说,为了拍摄南环桥日出瞬间的视频,他凌晨4点多就守候在南环桥附近,由于选择的拍摄位置不合适,加上天气的不确定因素,用了三天时间,才终于拍摄到了理想画面。“在此次拍摄中,我不断调整拍摄角度,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审视与感受这个城市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温度。”李小龙说,当最后看到新闻作品中出现自己名字的时候,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新媒体时代属于技术迅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一场又一场传媒浪潮袭来,勇于“尝新”,才能“常新”。今年9月9日,大同日报社新媒体编辑部尝新 f 图文绘创工作室正式成立,李小龙作为其中一员,对这份职业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他说,采访、写稿、策划、拍摄、配音、剪辑,十八般武艺皆具的全能型人才,这就是对新媒体记者的要求。
“这份职业还让我感觉到,创新很重要,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体现新媒体的‘新’。我喜欢大家坐在一起为了一个选题反复推敲,更喜欢不同的创意和点子在一起碰撞火花。90后的我们,处在最美好的时代,我期待未来的春夏秋冬,在充满干劲的优秀媒体人感染下,保持自己心中的执着和热爱,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继续奔跑……”李小龙言语间透露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本报记者郑林
媒体链接:http://epaper.dtnews.cn/dtwb/html/2021-11/08/content_54_137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