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永宏
平凡的点滴相望,人间里岁月情长。近日,山西大同大学理学教授吕仕儒散文自选集《家园》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0余万字,分为“难以忘怀的岁月”“渐行渐远的背影”两个篇章,收入作者20余年前和近几年创作的16篇散文。吕仕儒,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曾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多年来,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平凡生活的细致观察使得他笔耕不辍,常有散文、诗歌见诸报刊,并出版诗集《季节河的渴盼》。
散文自选集《家园》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书中选录的作品《童年的记忆》《过年》《看电影》《看汽车》《大杂院漫笔》《一件白衬衫》《好人阿芳》《兰兰》《父亲杂记》《怀念母亲》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对生活独特的思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家国往事和历史印迹。“家园”中既有对大家、小家的无限深情,又有对国家的深深忧思。《家园》不单单是一部散文自选集,更是一部晋北“人世间”的“史诗”。这部“史诗”也许并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壮举,而是书中人物在历史的岁月流转里,在无数个烟火生活下,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时代的一首抒情诗。
如果说,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中我们看到的是黛瓦白墙、水墨点染的水乡江南,梁晓声的《人世间》传递的则是家庭烟火气息融合着东北的凛冽和粗砺,那么,吕仕儒的《家园》则在家庭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画中,表达着晋北农村农民面对生活起落时一种真实而朴实的坚韧。这部作品传递出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书写着浓浓的生活质感和时代记忆。
书中既有吕仕儒的父亲给他讲述舅爷爷、爷爷的故事,这些故事映衬着那个时代那群人的家国情怀;也有吕仕儒59年的生活经历,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吕仕儒以及他生活的这个时代。然后,吕仕儒又将这些故事讲给他的女儿,女儿又建议父亲将这些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的血脉在一代代延续。
吕仕儒的《家园》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流露着感动。就像我们在看梁晓声的《人世间》一样,《人世间》的每一集、每一个镜头都能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吕仕儒的《家园》妙就妙在细节的挖掘,妙就妙在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妙就妙在它带给人的文学力量。
作家曹乃谦认真读了两遍书稿,他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说:“我能想象出你老家院子的情景,以及村口那棵老树的样子,我甚至想到那里住上几天。”曹乃谦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吕仕儒,于是,吕仕儒为自己的书起名为《家园》。
《家园》首先感染了吕仕儒的女儿,然后感染了身边的无数亲友,这本书一定还会感染更多的人。
媒体链接:http://epaper.dtnews.cn/dtrb/html/2022-06/07/content_6_160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