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生来勇敢,但在关键的时候,却总有人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们称呼他们为英雄!
时间回到4月4日上午,在清明节前一天,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部以“生命·遇见”为纪念主题,共同举办了在我市尚属首次的遗体(器官)捐献缅怀活动。
当日上午8时许,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记者来到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部生命科学馆时,楼道里已经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院校师生代表在静静守候着。此次自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者名叫张明胜,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曾任大同市矿区文化局局长,热爱摄影,多年来拍摄作品近3万幅,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1500余幅。完成遗体(器官)捐献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因此即便顶着巨大的压力,老人的家人最终还是忠实地履行了承诺。
逝者已矣,但他们的理想信念可以永存!在随后举行的缅怀纪念活动中,82岁的王玉兰、97岁高龄的姬记宽,以及缅怀活动时刚过世没超过8小时的张明胜,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事迹被在场的每一个人所知晓。尤其是在场的院校师生,有的全程守候在逝者旁边,有的默默维护着现场秩序,在缅怀活动的筹备过程中,他们始终庄严肃穆坚守各自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使得各项缅怀活动全部顺利进行。最后,所有参与缅怀活动的师生手捧鲜花向遗体捐献者鞠躬默哀,寄托哀思和敬意。诚如到场的张明胜亲属所言:“等你们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每天可能会面对几十位患者,会很累,但当患者痛苦无助的时候,能够遇到一位像你们一样有过传承的医护人员,将来一定会造福无数人。”
在缅怀活动现场,一位名叫李纯玉的女学生引起记者的注意。在没有任何指导老师特别叮嘱的情况下,她遇到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总是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询问情况,并主动指引道路、帮助对接,不顾气喘吁吁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这不由得使记者想到,助人为乐的初心也许在她们心里早已扎下了根,遇到需要救死扶伤的时候,相信她们也一定会出手。而随着我市首次举行规模较大的缅怀活动,遗体(器官)捐献这项公益事业也会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本报记者张志忠
媒体来源:大同日报 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