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黄静副教授作“云冈大讲堂”第三场学术讲座
来源:人文社科部 发布时间:2023-05-06 08:57:45 阅读量:

       ​428日下午音乐学院黄静副教授在行知楼230教室作了题为佛国仙姿妙入神 人间凡舞莫比伦——云冈舞的创作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我校云冈大讲堂”的第三场学术讲座,由人文社科部和音乐学院共同主办。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本次学术讲座

       黄静副教授从云冈石窟飞天伎乐舞姿分析切入,阐明云冈石窟静态造像早、中、晚三期形态及风格,这不仅是对石窟乐舞外部形态的复现,更是对云冈飞天独有的舞姿造型及动态、动势的深度分析和研究。接着,黄静副教授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云冈造像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格调。这种格调,形成了“云冈舞”自身的风格,“云冈舞”的外在造型和内部韵律、呼吸眼神特征构成了“云冈舞”的气韵、神采与气质,形成了佛教、民族艺术、地域特点相融合的内蕴,这种风格动律贯穿于“云冈舞”创作与研究的全部内容。“云冈舞”的风格既注重对舞姿形态外在美的追求,更注重中国传统精神的内在表达与颂扬,以及体现博大、兼容并蓄的云冈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代宫廷礼仪宴乐和民俗生活舞蹈的风貌。最后,黄静副教授围绕个人原创作品《云冈鼓乐飞天》、《云冈团莲舞》、《云冈璎珞飞天》三部作品,总结创作与研究心得并提出,创作与研究“云冈舞”,不能孤立地去看舞姿,要求研究者能综合利用有关云冈的全部学术文化资料。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对舞蹈有专才,而且需要对文学艺术、历史等跨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通才,这才有利于这项研究;“云冈舞”是云冈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云冈造像中有极丰富的乐舞资料,其研究视野一定要立于国内与国际;“云冈舞”无法脱离中国古代乐舞体系(特别是佛教乐舞),“云冈舞”所依托的创作、研究素材必须多样化;“云冈舞”创作与研究是对云冈精神的“活态”传承。

  整场讲座立意新颖,视域宽阔,具有较强的学理性,既有理论思考的深度,也有实践探索的广度,是一场学术盛宴。人文社科部 音乐学院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