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曹臣明应邀作 “云冈大讲堂”第十三场学术讲座
来源:人文社科部 发布时间:2024-05-31 09:40:28 阅读量:

        528下午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曹臣明应邀行知230教室了题为“从北魏平城期陶器变化看民族融合进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第三届云冈文化活动月暨2024年山西大同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的系列讲座,也是云冈大讲堂第十三场学术讲座,由人文社科部主办,人文社科部部长赵慧勤教授主持,文学院、美术学院、商学院的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曹臣民从大同南郊北魏墓群陶器的特征和文化来源、平城地区墓葬陶器的早晚变化以及平城陶器风格的流传和影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

  曹臣明通过详细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图片,向在座师生展示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陶器的特征和文化来源。他指出,平城地区墓葬早期陶器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保留了拓跋鲜卑的独特性,还融合了东部鲜卑、北方草原的匈奴以及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不乏来自西部的异域文化元素。他对比了整个大同地区北魏墓葬陶器前后五期的变化。他详细解读了从早期到后期陶器风格转变的趋势,以及期间西域等多种异域文化对平城陶器风格的影响。他强调,这一变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彰显了平城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曹臣民对比了整个大同地区北魏墓葬陶器前后五期的变化。他指出,平城陶器在保持鲜卑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西域和中原文化元素,这一转变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彰显了平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平城地区的文化内涵,也推动了北魏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曹臣民对迁洛前后平城与周边地区北朝墓葬陶器进行了比较分析。他指出,太和时期陶器做工精良,装饰丰富多彩,展现了平城最盛时期的繁荣景象迁洛以后,鲜卑传统虽被带到洛阳,但逐渐趋于实用性并在河西地区落地生根在东部邺城地区则呈现多样性变化。这些不同地区的陶器风格共同汇聚,为隋唐时期的文化奠定了基调。

  曹臣明的精彩讲述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曹馆长的讲解,不仅对南郊北魏墓群的器类及墓群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平城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融合的生动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曹臣明,现任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大同市古城保护与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参与主持云冈第三窟窟前遗址、柳航里北魏明堂辟壅西门遗址、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襄汾大张村东周遗址的考古发掘及报告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考古报告《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来源:人文社科部  责编:张宁)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