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 | 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优秀案例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 发布时间:2024-06-29 09:13:14 阅读量:

​  ​


    《敦本务实引领教师成长,踔厉奋发助力学校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由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老师在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过程中,编制、提交的案例文稿,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2023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发展案例集》,供大家参考、学习。


  敦本务实引领教师成长,踔厉奋发助力学校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教师才能铸就高质量的教育。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大同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发展工作,于 2012 年 12 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之初与人事处合署办公,2017年12月

  作为正处级部门独立运行。目前中心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教师发展培训科与教师发展研究科两个科室,山西大同大学教育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王丽珍教授为中心主任。自成立以来,中心持续构建教师教学发展新体系,完善教师教学培训新机制,开启了教师教学发展新征程。

  1.对标一流,向上赋能,形成思想根基

  中心在运行之初可谓是三无:无人——教师队伍薄弱、无地——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场所、无“知”——更不知如何做教师发展。我们带着一腔热忱和有梦想、有拼劲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师发展中心应如何建设、中心的建设方案该如何设计、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如何创立,以及深入思考更为本质的问题,即教发中心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教师活动、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心前期通过对全国 30 家国家级示范教师发展中心网站进行浏览、学习,明晰了教发中心的机构设置与部门定位。2018 年 3月,实地走访了8所高校的教发中心,参观了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名师工作室,微格数字教室、智慧教室训练室,学习空间站等基础设施,这对中心环境的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同时将发展中的困惑与各大高校教发中心进行了交流,例如教师培训资源、教师评教、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与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可谓受益匪浅。

  中心独立运行以来,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但工作人员专业背景与教育相关的少,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鉴于此,中心重视队伍建设,把学习作为管理创新的基石,通过组织日常理论学习和外派参加教师发展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等,不断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的时代格局和专业能力,尤其注重提升中心人员的教学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参加全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山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百校千课共享联盟和高校教学发展网络联盟等组织的相关会议,旨在培养一支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相关制度,也基本懂得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规律,乐于服务、善于服务的教发工作人员队伍,充分发挥中心的学术型服务功能。

  中心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积极培养和建设学校教师发展培训师队伍,出台了《教师发展培训师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培训师团队建设,组建校本专家库,优化专家队伍结构,实现在学科专业大类上全覆盖,并陆续对这些团队进行相应的培训,发挥培训师在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以及教师培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年来,中心一直不断求索。我们秉承着“教师为魂,学生为先,服务为本,创新为要”的信念,坚信中心虽然天地小,也能做出大文章。

  2.坚守初心,向内修己,求索中前行

  为保证中心正常办公秩序,同时立足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中心基于前瞻性理念,方案与政策先行,先后出台了《新入职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方案》,《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办法》等相关方案,上述方案的制定使得中心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中心自独立运行以来,便开始了数字化工作平台的建设。2018 年 5 月,微信公众平台投入运营;同年 9 月,中心门户网站搭建完成,并开始发布相关资讯;2020 年中心申请中央支持地方专项经费,以建设教师培训专用场所,包括“远程直播教师提升空间”和“信息化教学实训室”;同年教师发展与培训系统平台运行。中心通过门户网站、教师发展与培训系统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教师推送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同大教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系列优秀的在线直播培训课程。目前,教师发展与培训系统平台提供了 570余门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已有3000余名教师注册学习。同时中心门户网站还自建校内名师和外请专家培训录像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些资源的吸收运用,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调动了教师们主动学习求发展的积极性。

  为了打造我校的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始终坚持实施由中心提出的“三级四类五法”一体化教师分层分类递进培训培养体系,由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对新入职、青年、骨干、卓越四类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集体+自主,研训+指导,理论+实践五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分层分类系统化培养。

  中心积极开展对新入职教师培训的系列活动,侧重于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校本培训、网络培训与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化培训。中心带领教师参观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书屋,使新教师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文化,并为教师讲解教学的基本技能,同时邀请医科、工科、文科、艺术等不同专业的教学设计专家亲临现场做针对性的辅导,为新教师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成为合格的高校老师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中心还特别注重新入职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所有参训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分组,以小组形式一起学习,使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各取所长,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配备多名班主任全程跟进新入职教师的学习情况。培训结束后,还会为新入职教师设计多种形式新颖的“课后作业”,如每位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和培训后都要提交一份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和15分钟的讲课视频、提交一份板书设计等,既是对专题讲座的呼应,又可以让新入职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正如老师们感言:“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新时代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同大教师。”

  为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着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侧重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规范的强化。为此,中心特地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专项研修班,研修采取工作坊的形式,从专题讲座、分模块研修和结业汇报三个模块,以全新的培训环境和全新的教研模式,为我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老师们感言道:“通过培训让我感受到:高-从儒家思想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新-教育需要创新,打破贯式思维;实-做好顶层设计,打好扎实基础;合-教育要合作,才能达成最终目标。”“万千职业在于‘学’,‘学、习’不在知识和技术,‘师、范’不在说教和灌输,不怕走得慢,就怕原地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心还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各类专题研修班,侧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中心还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优质培训和校际交流开阔视野。老师们通过培训都感受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培训注定收获满满,此次的研修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无定法’与‘教有所法’的辩证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示范’。”

  对于卓越教师,中心探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侧重一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教学成果奖的凝练与申报、科研成果的提炼等。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合作,为跨学科团队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培训活动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通过参加教师发展活动进行业活动,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启迪,受到了震撼。活动不仅搭建起教师和企业合作的桥梁,更将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推向深入,并深入融入大同的发展中,必将对我校向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在中心的推动下,中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地开始尝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活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教师发展中心能够立足学校自身的教学研讨,同时还能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带给我们,让我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后盾”,这是一位老师在参加中心活动后,写给教务处领导的信。“更有收获感”,是参加中心活动的老师们最普遍的感受。

  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在 2018 年山西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荣获思政专项一等奖、理科组二等奖、文科组三等奖各一项。在 2022年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荣获理科一等奖、工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和医学组三等奖各一项。在2023年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理科组三等奖和工科组三等奖各一项,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历史上的突破。

  3.开拓创新,向下扎根,助推学校转型

  在新时代的航船上,中心从学校实际出发,清晰自身定位,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教师的“分层分类递进”培养模式和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培训活动;继续完善中心功能和工作机制:建立系统化全面覆盖的教学培训机制、开放式的咨询服务机制、竞争性和赋予崇高荣誉的教学评优机制、个性化教学评估服务机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教师教学发展交流机制等。

  “教”聚力,“研”致远,中心将探索以研究驱动工作,加强与地方区域经济、行业、产业结合度,加强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解读,加强“四新”教育培训;根据学校专业师资情况和办学优势,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研促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学校发挥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与服务能力。

  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资源,继续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温馨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突出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产学融合,立足大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并服务于山西省及乌大张地区的行业和区域高校的教师发展。

  自成立以来,中心不忘初心,奋楫笃行,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了新时代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今后,中心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对照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坚定“教师为魂,学生为先,服务为本,创新为要”的信念,不断提高服务教师教学发展专业化水平,助力教师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使教师发展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努力把中心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发展中心,在地方高校中处于前列。

  案例来源: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   2024-06-27   责编:余致楠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