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1月13日,晋剧《水调歌头》的演唱声从排练大厅传出,这是大同大学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大四学生张鑫在大同市大剧院进行排练。台上的他气场全开,神采奕奕,这是属于戏曲人的自信。
初见张鑫时,这个21岁的大男孩有些腼腆。然而当聊起专业问题时,他便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虽然年龄不算大,但张鑫也算是个“老晋剧人”。“我父母都是唱晋剧的,他们下乡演出我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所以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学会了唱戏。”张鑫告诉记者,自己产生要从事晋剧工作的想法后,起初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深知唱戏的辛苦,更希望他学好文化课,将来考一个好大学学一个好专业。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父母,通过艺考,他进入大同大学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当时张鑫在新生群中唱了一曲儿,有学长找上他,说他晋剧和民歌相结合的方向很适合王凤云老师的风格。“从此我就师从王凤云老师,想想真的是很幸运,可以和优秀的晋剧演员结缘成为师生。艺术生遇到适合自己的老师非常重要,我唱腔里的每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被老师指出,经过几年得到了质的提升。”
虽然幸运,但张鑫很清楚,幸运的基础是实力。“学艺术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沉下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机会降临时抓住。”张鑫表示,除了学校的学习外,他也会从网上找一些优秀民歌和晋剧演员的讲解和视频进行学习,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夯实技巧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学习戏曲非常辛苦,但热爱可以抵消其中的艰辛。
“年轻人大多不太关注戏曲,我们晋剧的知名度也远不如京剧、越剧这些剧种,而且因为方言口音重,大家可能听不懂戏词。”谈到晋剧的发展前景时,张鑫有些担忧,但依旧充满信心。“现在喜欢听戏的人比前几年多,很多人看到有晋剧演出会购票观看,其中年轻人的比例也在上升。在我的带动下,我的室友们也开始了解并喜欢上晋剧。我在短视频平台也会上传唱晋剧的视频,吸引了很多年轻粉丝。”张鑫自豪地说。无论是在宿舍,还是走在校园里,他都经常“随地开唱”,引来路人的注视,但他不会在意这些目光。除此之外,他还参与助农直播、文旅演出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并喜欢上晋剧。他表示:“近几年有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晋剧。我们可以借助文旅发展的东风,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晋剧,并愿意来到当地感受晋剧文化。”
对于晋剧的传承与发展,张鑫认为,创新是必经之路,把晋剧和当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年轻人自然会关注。他告诉记者,现在晋剧也在改进唱腔,让演员可以更好地保护嗓子。同时通过改变咬字方式,让观众可以听懂戏词。但无论如何创新,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不能变。很多人只是一味模仿唱腔,却不去了解戏曲背后的故事,就无法唱出其中的韵味。他说:“学唱不是演唱。演唱要让自己投入到故事中,演员自己感情充沛才能打动观众。”
作为一名年轻的晋剧表演者,张鑫表示自己会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想继续深造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许我会选择做一名教师,晋剧想要传承必须后继有人。我也希望可以像著名晋剧演员谢涛老师那样,把晋剧带到上海国际艺术节,让晋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本报记者 吴华
见习记者 杨星仪
来源:大同晚报 2024-11-19 责编: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