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明,音乐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2006年来校工作。作为声乐教研室主任,她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态度,在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等领域稳步前行,为学院发展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教学相长,培育音乐人才
曹明明始终将教学作为核心工作,专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实践探索。她主持的省级教改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实践探索”,立足地方特色与行业需求,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为音乐专业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长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曹明明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她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指导学生参加华北五省星光大道比赛荣获金奖,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各类声乐比赛中荣获个人及指导教师奖十余项。此外,她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先后举办个人音乐会2场,教学音乐会5场,将音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在音乐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
深耕学术,探索音乐文化内涵
曹明明在科研领域的探索也成果颇丰,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她聚焦于音乐历史文化研究,从不同视角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
围绕中国民族歌剧的唱腔与发展和云冈音乐两个方向,曹明明深入钻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7篇论文,并成功申报省级、校级课题五项。在民族歌剧方向,她剖析创作技法,如《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核心音调的贯穿与融入》《民族歌剧〈彝红〉中的交响性思维与技法透视》等论文,为民族歌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近几年,她又致力于云冈石窟音乐美学和石窟寺诗词音乐的传承研究,在《云冈研究》发表《墓葬文物视角下的北魏音乐文化探讨》《北魏百戏形像研究》等论文,为云冈文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她成功申报2021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魏宫廷音乐形态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规划课题“山西红色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传承研究”,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学科研专项课题(云冈学研究)专项,进一步拓展了北魏音乐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艺术引领,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曹明明积极投身艺术实践,推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她负责的项目“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获得首届山西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生产项目资助,资助资金50万元。该项目深入研究云冈诗词,将其中蕴含的意象、情感与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创作出极具独特魅力的音乐作品,大胆将民族管弦乐与诗词艺术创新融合,填补了云冈石窟诗词音乐创作的空白。在创作过程中,她大胆探索不同音乐风格、乐器配置与演唱技巧在诗词谱曲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诗词传唱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云冈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同时,她带领团队对明清至今的云冈石窟诗词展开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云冈石窟所蕴含的音乐元素,并借助现代音乐技术手段进行精心创作与精彩演绎,为云冈文化的多元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曹明明始终以身作则,引领团队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她以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诠释着一名优秀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师生们学习的榜样。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继续在音乐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发光发热,为培养更多优秀音乐人才、推动音乐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文字:赵鑫、人文社科部 责编: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