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旅 讲好中华民族“三交”故事 ——山西大同市深入推动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实
来源:大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7 08:57:52 阅读量:


【总书记的话】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文赋旅讲好中华民族“三交”故事

——山西大同市深入推动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实


  【地方实践】

  近年来,山西大同市发挥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同”文化升华大同文旅的品质和内涵,讲述各民族“三交”的历史故事,以文赋旅、以旅彰文,着力做好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民族团结工作,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背景情况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山西省辖地级市,有38个少数民族成份,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因地处华北地区、晋北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黄土高原东北,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长城与内蒙古乌兰察布接壤,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一直是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之地。2300多年的大同民族融合史,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全过程,云冈石窟、北岳恒山、长城、桑干河以及其他的主要文化遗产都是民族融合历史和融合文化的见证。近年来,大同市深刻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稳步推进旅游促“三交”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文旅资源特征,深挖“三交”新内涵。构建科技、能源、农业、文旅“四大产业新赛道”,全面加大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的旅游促“三交”工作,成立大同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大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古城文旅业态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支持,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新活力。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梳理出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雕塑和佛教文化、以恒山为代表的多元一体文化、以长城为代表的军旅商贸文化、以桑干河古人类起源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四大版块”,深入挖掘以云冈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和以华严寺、善化寺等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及以边塞长城、大同古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等民族融合文化内涵,从不同维度探究历史上北方各民族在大同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众多史实和蕴藏其中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多民族融合历史文化力量的不断加持下,大同文旅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云冈石窟、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古城的文化之旅成为各族游客大同之行的首选,2023年度,全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7.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3.25%,其中,云冈石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2.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9.89%;华严寺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2.37万人次,同比增长538.8%。

  (二)注入文化因子,精塑“三交”新品牌。以多元融合、承上启下等北魏历史关键词,联动大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云冈+”系列文化产品项目,用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编排的歌舞剧《北魏长歌》和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荣获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推出代王府沉浸式演艺《天下大同》,全年演出176场,接待游客13万人次。2024年春节期间,以大同古城为中心,推出6个主题43项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结合“合掌露齿菩萨”和“花木兰”形象创作的《千年微笑》《昭君出塞》《金榜题名》等文化IP吸引游客流连忘返,营造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古都大同春节文化氛围。针对本地区民族融合时间跨度长、层次深,民族融合文化内容丰富但又庞杂的实际,充分调动云冈研究院、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大同长城学会、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城保护与修复研究会等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专家学者“智囊团”作用,创新开展《大同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出版工作,进一步塑造“昭君出塞”“花木兰”“千年微笑”等民族融合独有文化IP,打造《天下大同》《北魏长歌》《如梦大同》《云冈乐舞》等演艺产品,依托大同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沉浸式演艺街区,积极培育文旅融合多元业态产品,使各族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加强区域合作,广拓“三交”新空间。2023年,组织6批次49人次的专家学者先后赴河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甘肃、山东等省的相关地市进行考察,考察大同与相关省市之间在历史不同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承关系和历史印记,并与部分地市初步达成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的意向。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筹划鲜卑拓跋从嘎仙洞—大泽—盛乐—大同—洛阳的南下之旅、辽金五京研学之旅、长城及石窟文化发展之旅等三条跨省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形成大联合、大开发的文旅发展格局。积极提升大同文旅影响力、拓展“朋友圈”,与大连、大理、大庆四市建立“连理同庆”友好城市协作合作关系,与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6市签订文旅区域合作协议,“京津冀晋蒙”“连理同庆”和“延张乌同”三大区域文旅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实现政策互惠、客源互送、产品互推。同时,积极通过顶流网红、本土星推官、文旅系统资源三级宣推发力,推出“中国年大同味”“云动天下潮起大同”等爆款视频10部,创作短视频2150个,累计播放量突破5.5亿次,让全国各族群众游客充分感受到大同多民族融合的独特魅力。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大同市深入挖掘蕴含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弘扬大同“开放进取包容融合”地域文化特质,展示大同地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融合智慧经验,以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使各族游客在休闲娱乐游览中沉浸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经验启示】

  大同市以本地民族融合史观资源禀赋优渥、民族融合文化灿烂丰富的实际为依托,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挖掘整理最具代表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实践,积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民族融合旅游片区,唱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之歌。

  (一)做好旅游促“三交”工作,必须以深挖资源为基础。大同市深挖自身丰富的民族融合文化资源,以文赋旅、以旅彰文,在展现民族融合文化内涵中,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引导各族游客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各族人民精神力量。

  (二)做强旅游促“三交”工作,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大同市在做大做强核心景区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大同多民族融合文旅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有效载体作用,不断满足各族游客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推动大同文旅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三)做优旅游促“三交”工作,必须以文化传承为载体。大同市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打造经典文化产品项目,用创新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对团结统一的追求,在广泛宣传中华文明优秀工程成果中,以物证史、以史增信,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真切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来源:大同日报   2025-05-06   责编:余致楠

关闭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