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研工作者风采︱科研依托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尖兵高志翔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4 10:41:54 阅读量:

​ 

高志翔,工学博士,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术带头人,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高志翔的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器件及二维材料与柔性薄膜的制备。他带领团队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高志翔带领山西大同大学先进电子封装技术研究团队在2024年9月入驻晋创谷·大同,同时成立山西华辉科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技术驱动型企业,主要专注于电子封装行业设备研发,以及OLE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封装复合材料的研发、薄膜封装技术开发。截至2024年底,部分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营收近400万元。

产教融合,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高志翔长期从事物理学和材料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他带领的团队以山西煤焦油精细化工产品为原材料,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成功研发了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高志翔深知,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大同人才周”揭榜挂帅对接会上,他与大同御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永磁材料表面水性速干防腐涂层材料开发项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产业创新发展。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的实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科研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在全球脱碳的大背景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热点。然而,由于封装工艺技术的缺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良率一直较低。高志翔带领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成功研发了新型封装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先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这些材料在零碳乡村屋顶光伏项目中得到了实证检验,为钙钛矿材料在先进太阳能电池应用方面的效率稳定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喜欢做科研,看着设想一点点变成现实,特别有成就感。”高志翔表示,科研工作不仅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和团队协作。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双赢”。

教学相长,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高志翔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他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志翔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他指导的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殊荣。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志翔始终坚信,只有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高志翔将继续秉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深耕材料科学领域,探索未知领域,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积极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科学技术部)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