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带着对新闻事业的热忱走进报社,在采访中深悟新闻报道的真谛;跟随“三下乡”队伍深入乡村田间,读懂“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志愿者身份服务市博物馆观展游客,以生动讲解串联千年古都历史脉络……今年暑假,在校大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近日,记者走访3位在校大学生,探寻其在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 冲在新闻一线 在实践中成长 “新闻采访不是简单的记录,需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笔尖记录真实感人的故事。”7月14日,在大同日报社经济新闻一部办公室,记者见到正在整理采访笔记的冯雨。 20岁的冯雨是我市云冈区人,就读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谈及为何选择在暑假期间实习,冯雨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比较喜欢新闻工作,想利用假期亲身体验新闻一线的真实工作状态。” 第一次外出采访的经历让冯雨感触良多。那日,她跟随记者前往平城区45校采访第二十六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大同选拔赛。“我提前准备了很多问题,设想了各种场景。”冯雨说,但到了现场才发现,真正的新闻采访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在记者引导下,冯雨仔细观察比赛细节、捕捉现场声音、用笔记录每个瞬间。“前辈告诉我,好记者首先是合格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冯雨表示,这次采访经历让她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翻开冯雨的实习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实习感受和多篇新闻稿件的修改意见。实习期间,记者会给她布置学习任务,从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到通讯报道的人物刻画技巧,在记者指导下,她认真学习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要领。 “实习是我从事新闻工作梦想的起点。”采访结束时,冯雨深有感触地说,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以新闻人的视角观察并记录社会,她将带着实习收获重返校园,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继续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践行青春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参加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能直观感受基层发展现状、民生需求,跳出校园‘象牙塔’,对国情、社情有更真实、立体的认知。”7月15日,大同大学文学院学生王海舟对记者说。 “大巴驶离市区,高楼渐隐,沃野铺展。”王海舟说,他下乡的第一站是天镇县乡村e镇产业推荐会。展台上,火红的辣椒堆成小山,鲜红的番茄泛着光泽……农民黝黑的脸庞上绽放着笑容,这一切让他瞬间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分量。最令王海舟印象深刻的是云州区的黄花产业。“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学到旅游再到销售,一朵小黄花竟然串起完整的产业链。”他感叹,“乡村振兴正需要这样的创新思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文化寻根之旅让实践更显厚重。步入大同长城博物馆时,王海舟深刻感受到:长城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古代边贸往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在天镇县红色文化记忆馆,泛黄的战地日记、锈迹斑斑的枪支、革命烈士的黑白照片,让王海舟久久驻足。“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奉献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王海舟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感悟。 返程的车上,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沃野,王海舟在笔记本上写道:“乡村振兴是看得见的改变,是大棚里的番茄、是云州区的黄花、是老乡说到丰收时眼角的笑纹……” 深夜,王海舟将写满心得的笔记本放进背包,并默默向自己承诺:明年暑假,还要去广阔田野聆听乡村的故事…… 讲述古都故事 绽放青春风采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同市博物馆……”7月16日,方雨田清脆而自信的声音在市博物馆响起,她身着蓝马甲,将家乡的历史故事讲述给八方游客。一轮讲解结束,游客的掌声响起。“讲得太生动了,感觉北魏王朝一下子就‘活’了……”广州游客为她竖起大拇指。 方雨田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她笑着对记者说:“能在家乡给各地游客讲大同历史,我很骄傲。” 这份骄傲始于2024年寒假。当时,方雨田抱着“把论文写在家乡大地上”的念头,报名成为市博物馆志愿者。方雨田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每逢假期,她都准时“打卡”市博物馆。 “课堂上学的知识,在博物馆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方雨田说,她会把北魏平城时代的兴衰、云冈石窟的开凿串成故事线,再结合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讲述给游客,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对大同历史文化的完整记忆。 暑假期间,市博物馆客流骤增,方雨田除担任讲解员外,还要前台答疑、接听电话、指导游客租赁自助讲解机……随时“切换频道”的她,面对“停车场在哪儿?”“几点闭馆?”“行李怎么存?”等提问,始终微笑应答。“多答一句、多走几步,游客的麻烦就会少一点儿,对大同的印象就会好一点儿,我也是为家乡文旅发展作贡献啦。”方雨田笑着说。 “作为大学生,把假期奉献给家乡,很值得。”方雨田表示,此后的假期,她还会在市博物馆,将家乡的历史文化、感人故事讲述给更多游客。 让青春在实践沃土中绽放时代芳华 青年成长的坐标系,从来不止于“象牙塔”。暑假期间,众多大学生以实践为笔,写下步入社会第一步的最鲜活的注脚。这不仅是众多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跃迁,更是实践出真知的真实写照:唯有扎根现实土壤,青年才能突破理论认知的局限,真切触摸时代脉搏。 站在新时代起点,更多青年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以实践为桥连接理想现实,以担当为墨书写青春答卷,必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青春力量。 |
来源:大同日报 2025-07-22 责编: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