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写在雪山之巅 ——记定日地震中的山西大同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晨浩、武小兵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05 10:18:12 阅读量:

6月16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揭晓,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称号。荣誉背后,是12名年轻人逆行而上的四十个昼夜,其中就有2020年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晨浩和体育学院武小兵。

第一排从左至右第一、第三为杨晨浩、武小兵


震后第一刻:向着震中疾驰

1月7日9时30分,定日县6.8级地震骤然来袭。大地剧烈摇晃,房屋簌簌作响,桌上的物品纷纷坠落,恐慌瞬间在空气中蔓延。按照共青团组织的紧急指令,正在当地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晨浩、武小兵与另外10名同伴,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在县政府大院集结,成为当地较早一批集结并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团队。

他们迅速登上前往震中的车辆,车窗外的景象随着距离震中越近越发惨烈,断壁残垣不断映入眼帘。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或许就能多救一个人。就这样,他们跟随当地干警,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疾驰而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四十天的坚守:用行动温暖高原

白天,杨晨浩和武小兵与其他志愿者一同,徒手刨挖瓦砾、转移受困群众、搬运救援物资。冰冷的石块磨破了他们的双手,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他们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救人、转移物资的信念。武小兵发挥自己运动康复专业的知识,为那些在地震中扭伤的乡亲细心包扎、冰敷,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认真。

武小兵参与救援(左二)

夜晚,余震不时发生,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让人瑟瑟发抖。但他们依然轮流值守,统计群众的需求、分发补给物资。杨晨浩看到帐篷里孩子们恐惧的眼神,心疼不已。他找来几支粉笔、一把吉他,把课堂搬进了帐篷。他用粉笔在临时搭建的黑板上写下知识,用吉他弹奏出动听的旋律,一点点驱散孩子们心中的恐惧,让他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


杨晨浩在夜间参与救援(左二)

这四十天里,他们不知道自己搬了多少物资、走了多少路,只知道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就不能停下脚步。武小兵后来回忆,“那时候真觉得24小时不够用,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可听到‘缺人’的喊声,就像被按了启动键,再累也得往前冲。”杨晨浩则记得,有个夜晚余震不断,他抱着一个吓哭的小男孩轻声哼唱,直到孩子在他怀里睡熟,“那一刻,觉得所有疲惫都值了”。

青青儿童乐园:播撒希望的种子

震后第三天,区、市、县三级团委联合建起“青青儿童乐园”。这里没有坚固的钢筋水泥,却因为志愿者们的付出,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杨晨浩和武小兵积极参与到乐园的各项活动中。

他们带着孩子们在板房墙上画画,雪山、牦牛、正在建设的新家……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世界。有个小女孩画着倒塌的房子,画着画着就抽泣起来。杨晨浩蹲下身子,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脚手架,轻声对她说:“你看,阳光已经把新屋顶晒得暖洋洋,很快我们就有新家了。”

午后,杨晨浩的吉他声响起,《明天会更好》的旋律在帐篷间回荡。武小兵和孩子们一起跟着节奏哼唱,清脆的歌声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空地变成了球场,足球在孩子们的脚下来回奔跑,哨子声、加油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玩累了,大家围成圈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孩子们的笑声像风铃一样在高原上叮当作响。

离别那天,孩子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塞进杨晨浩和武小兵的背包:用AD钙奶箱剪成的小挎包、抚平又折皱的糖纸、歪歪扭扭写着“永远平安”的纸板……这些礼物虽简单,却承载着孩子们最真挚、最滚烫的心意。

闭园前夜,杨晨浩把印有“西部计划”志愿者字样的耳机仓轻轻放到一个孩子掌心:“也许之后你会忘记我的名字,但希望你能记得,有群叫‘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大哥哥大姐姐曾陪着你。”武小兵则在日记里写下:“孩子们的笑脸,是这片土地上最亮的光,也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青春的价值:在奉献中绽放

四十个日夜的坚守,让杨晨浩和武小兵对“青春”与“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杨晨浩在闭园前夜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声 —— 他们不求被铭记姓名,只愿用陪伴传递温暖;武小兵在抗震救灾中用行动诠释着对责任的理解,专业的救助、不知疲倦的物资搬运,都是他对 “担当” 最朴素的注解。

他们的故事,是22年来59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缩影。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响应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号召,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基层治理的街巷,从兴边富民的驿站到稳边固边的哨所,奔赴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他们在西部的土地上,或是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知识的火种,或是在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发展,或是在卫生所里守护百姓健康,或是在社区中调解纠纷、促进和谐。他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奉献”写成了青春最厚重的注脚,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榜样力量。

青春的接力:山西大同大学的西部答卷

山西大同大学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西部计划”工作,累计向“西部计划”输送毕业生近600名,奔赴新疆、西藏、宁夏等12个省份。其中,涌现了众多优秀志愿者,如2023届毕业生高潮所在的谢伊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不仅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还有本文的主角杨晨浩、武小兵。

山西大同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构建从入学前一直到毕业后的“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的“西部计划”育人模式。今年,校领导带队赴新疆看望在岗志愿者,现场了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生活、工作。母校的持续支持和关心,确保同大志愿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当一届届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出征仪式上接过校旗,同大学子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祖国的西部接力践行着“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精神。

向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致敬,也愿更多同大青年以他们为镜,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找到青春的价值与生命的重量。让我们循着杨晨浩、武小兵们的脚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名字刻进西部的晨曦里。(来源:校团委 责编:赵鑫)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