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云冈学建设 让云冈这张文化名片越来越亮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5 11:32:35 阅读量:


【张庆捷】作为山西的文化瑰宝,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云冈学在山西的兴起与实践,是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典范。未来,云冈学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山西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秦艳兰】云冈石窟,这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新兴学科“云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文化依托。作为云冈学的孕育之地,山西为云冈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是云冈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相信在一代一代云冈学人的努力下,云冈学将绽放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华。


【范潇】云冈学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持续驱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延缓文物衰老进程,更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进而实现云冈石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云冈学日臻完善。


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借此契机,云冈学作为一门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正式拉开蓬勃发展的帷幕。今年6月,由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指导的第一届云冈学博士生秦艳兰、范潇顺利答辩毕业。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举办第8期智库沙龙,邀请张庆捷、秦艳兰、范潇三位作者,围绕“持续加强云冈学建设 让云冈这张文化名片越来越亮”主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把云冈学做好、做大、做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编者


山西沃土孕育的世界文明之花


张庆捷


云冈石窟巍然矗立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的璀璨明珠。作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其254座洞窟与59000余尊造像,共同构筑了一座恢弘的石刻殿堂。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确认了其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的地位,以及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深挖云冈石窟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与云冈学的根基,深植于山西大同这片沃土。北魏前期,平城(今大同)是北魏都城,鲜卑族青睐此地,因它位于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之处,民族汇聚,经济繁盛,商贸活跃,曾是秦汉北方重镇。北魏定都平城后,推崇佛教,高僧云集,信徒众多,塔寺林立。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后,恢复佛法,敕命高僧昙曜出任沙门统,掌领佛教事务,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资金保障。在皇室支持下,依托平城充沛的人力物力与技术储备,开启云冈石窟开凿大业。武州山优质的砂岩岩体,更为雕刻工程提供了天然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最终催生出这座融汇印度犍陀罗风格、中亚艺术元素与中原审美的石刻艺术圣殿。  

云冈学是基于云冈石窟而诞生的新兴学科,内涵包括云冈石窟遗存至今的所有文物和文献,如云冈石窟的环境布局、窟龛形制、造像样式、建筑纹饰、碑刻题记、山顶佛寺遗址、考古出土资料以及记载云冈人和事的各种古籍志书等,涉及佛教、考古、美术、乐舞、建筑、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及文物保护等各个学科。云冈学的定义由此而来,它以云冈石窟的佛教遗存和艺术题材为核心,涵盖北魏平城的历史文物、云冈模式、北方石窟寺变迁、民族交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山西在云冈学建设中的实践

作为山西的文化瑰宝,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云冈研究院数代工作者长期坚守,栉风沐雨,守护石窟,在平凡岗位上成就非凡事业。云冈研究院与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高校学者合作深耕,研究成果丰硕,各级政府的持续投入使石窟保护状况显著改善,云冈石窟焕发生机。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冈石窟考察,为云冈学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西牢记嘱托,加快云冈学建设的步伐。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设立云冈学和加强云冈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为新时代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2021年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各相关单位迅速响应。2020年9月,山西大同大学成立了云冈学学院及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同年10月,山西大学与北京大学强强联手,共同组建了云冈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并推出了《云冈学研究通讯》。同年11月,山西大同大学创办全国性学术期刊《云冈研究》。2024年,山西大同大学成立云冈研究中心山西省重点智库。为培养人才,山西大学联合北京大学2021年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今年夏季,这批博士研究生业已毕业。短短几年间,云冈学已形成“机构—期刊—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学术成果亦呈井喷之势。2021年出版了《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2023年出版了《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几年来,陆续出版近十部学术专著。《云冈研究》创刊五载,已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此外还有一系列重大课题正在展开。另外,省文物局在全省启动“山西石窟寺调查计划”,以加强古代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云冈学带来的积极作用持续发酵。

云冈学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云冈学的蓬勃发展,为山西文化强省注入强劲动能。  

其一,打造文化金名片,“云冈文化”成为山西走向国际的核心文化标识,显著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其二,驱动文旅深度融合,依托云冈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旅游模式从观光型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型,延伸产业链价值。  

其三,强化学科与人才高地建设,促进高校在考古、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学科的特色化发展,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山西文博事业及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如2023年,山西大学牵头组织,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联建,协同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石窟研究机构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旨在打造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高地。  

云冈学在山西的兴起与实践,是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典范。未来,云冈学将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山西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山西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舞台。(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



奏出千年石窟的当代回响


秦艳兰


当北魏匠人在武周山崖壁上敲出“叮叮咚咚”的开窟交响曲时,他们或许从不曾想过,他们曾经倾心竭力雕凿的一尊尊姿态各异的佛国众像,历经千百年历史尘烟的洗礼后,依旧浅笑盈盈、荣辱不惊,散发着令人瞩目的璀璨光华,汇聚成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谱写出文明交融的史诗。而这些在砂岩中静默千余年的“会说话的石头”,正是新兴学科“云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文化依托,是镌刻着北魏王朝恢弘气象的云冈石窟千年梵音在当代社会激荡出的悠扬回响。

从千年石窟到重要学科的文明解码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强调,“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云冈学的设立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成立、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与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挂牌成立、2021年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云冈学作为一门学科,依托千年石窟的深厚积淀,正式拉开蓬勃发展的帷幕。  

云冈学是以承载着中西文明交融发展的云冈石窟本体为依托,涵盖云冈石窟的方方面面,兼及城市与聚落、宗教遗存、墓葬、手工业、民族融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文博大家”张庆捷先生将其研究对象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以云冈为代表的佛教石窟寺院及其宗教思想艺术;二是北魏平城遗址、墓葬及平城史地和北魏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三是石窟的保护技术和科技考古;四是以鲜、汉两民族为主,众多北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五是云冈模式内容及其影响,研究的总目标是“围绕云冈石窟的开凿、内涵、影响和保护,利用遗迹、遗物与古代文献,发挥科技考古作用,探究北朝至唐代中国北方佛教石窟的传播、社会变革、民族交融等方面的过程”,涵盖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考古、历史、地理、美术、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体育、民族、民俗、物理、化学、生物、旅游等诸多学科体系,是千年石窟的学术研究新范式,是多学科交叉解码石窟文明的当代新举措。

打造云冈学研究新高地的实践场域与文化自

作为云冈学的孕育之地,山西为云冈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是云冈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创建“云冈学”学科,并积极推动以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为主要阵地的科研机构的建设,旨在加快构建云冈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云冈学研究新高地。五年来,各相关单位牢记使命,稳步推进,用沉甸甸的实践成果交出了答卷。  

作为推动云冈学建设的核心单位,云冈研究院积极携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省内高校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与敦煌、龙门、大足等石窟寺启动战略合作,与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展开中外学术交流,持续促进云冈学的建设与发展。  

云冈研究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第一”的嘱托,以科技为媒,精准保护,活化成果。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数字云冈”平台、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数字云冈档案、云冈石窟“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数字展陈、虚拟漫游、虚拟修复、云冈学文献数据库等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使云冈石窟在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多项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典范。因着先进的科技手段,云冈石窟不必再囿于时空限制而只能静默于十里河畔的武周山崖壁,而是跨越山海,让远在万水千山之外的观众可以同样领略云冈石窟动人心魄的文化艺术,深圳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的云冈特展每天人山人海的观众便是最好的注脚。  

国家文物局与山西省签署云冈学共建协议、“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落地山西、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云冈学专题研讨会、内容丰富的云冈专题特展、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以及逐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离不开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云冈学建设主要阵地的携手联动,更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山西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

云冈学薪火相传的时代使命

2020年12月,山西大学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云冈学,2021年开始招收云冈学专项计划博士研究生。高水平的顾问和专家、系统的云冈学课程体系、与北京大学及其他单位的联动教学、云冈学论坛、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多学科交叉的云冈学文献中心及数据库、高水准的科研项目、丰富的研究成果等等,为云冈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铸强云冈学学术根基,创新云冈学理论体系,构建云冈学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体系和多元一体的国际学术共同体,打造数字文明的“云冈元宇宙”,赋能保护、文旅、教育、人才培养等,是一代又一代云冈学人的时代使命。相信在一代一代云冈学人的努力下,云冈学将绽放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华。  

云冈石窟,这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千年前的斧凿声似乎依旧在历史的天空回响。年轻的云冈学,将承古启今,解码石窟文明,续写华章之美。(作者单位:三晋出版社)



科技创新驱动云冈学纵深发展


范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云冈学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持续驱动。近年来,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和展示利用等方面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先后建成“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云冈学科研创新方面,云冈研究院共获批中宣部项目1项、国家哲社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取专利4个,制定地方标准4项,这些成果的取得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石雕艺术的巅峰,蕴含着多民族和多文化的融合,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在经历了1500余年的岁月后,危岩、风化、渗水成为威胁石窟保存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冈石窟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为使云冈石窟能“延年益寿”,云冈研究院在保护材料方面不断创新,开发了更为适宜石窟保存的水硬性石灰类无机胶凝材料,摆脱了对环氧树脂类有机材料单一体系的依赖,更有利于石窟的保存。截至目前,云冈研究院利用10年时间已基本完成了洞窟的首轮保养任务,极大地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状态,监测体系覆盖全窟,190余台检测设备,500多处监测传感器,为云冈石窟的预防性保护和精细化保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制定了《石窟寺预防性保养技术规范》和《石窟寺病害分类与图示》两项地方标准,为云冈石窟乃至其他石窟的保护提供了参考。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围绕石窟水害、风化、保护材料和技术等方面持续设立科研课题,不断加深石窟劣化成因的认识,开发并尝试新材料、新技术,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保护工程实践中,推动云冈石窟的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发展。

加大科技考古投入,加深文物价值挖掘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持续挖掘云冈石窟的价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大云冈石窟及大同周边文物的科技考古工作,在彩绘颜料、玻璃器、铁器、瓷器、人和动物骨骼的信息挖掘方面做出了较多成果,丰富了云冈学的内容。比如,云冈研究院利用多种科技手段查明了云冈石窟古代修缮彩绘的历时性特征,印证了其与丝绸之路上石窟寺和周边遗址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大同出土玻璃器的检测与分析,为北魏时期玻璃器及其烧制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开展东西交流提供了实物佐证和科学依据。开展大同北魏时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为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提供了实证。通过对云冈石窟第3窟出土56件动物遗存的科技分析,查明了它们与畜力利用、开凿匠人的饮食结构有关。上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不管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大扩展了云冈学的内涵,使云冈石窟的价值更为全面地得以阐释。

用好数字科技技术,创新推动传承利用

数字技术是开展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形成了一支40余人的数字化团队,通过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与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逐年开展洞窟档案建设工作,现在已经完成了80%洞窟的数据采集,实现了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领域首个文物数字资源先进运算与数据存储中心,同时编制并获批了《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规程》《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规程》等地方标准,实现了文物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为石窟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严谨的数据支撑。在活化利用方面,云冈石窟推出Hi游云冈智慧旅游小程序以及智能导览大屏,利用科技推动云冈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PC端、手机端与智能导览线上线下联动,不仅能让公众在线上领略云冈的古老文明,了解云冈的悠久历史,还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云冈研究院综合多种科技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利用三维信息采集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1:1的比例对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进行了精准复制,制作的多个大型复制窟已经走出云冈,在青岛、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展示,实现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可移动展示。尤其是,云冈研究院数字化项目先后荣获“数据要素X”大赛山西分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可以说,数字化科技手段不仅是一种保护手段,还是云冈石窟的有效传播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自然风化、游客量增多等挑战,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延缓文物衰老进程,更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彰显其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云冈研究院将继续加强考古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融合,针对石窟保护面临的难题展开协同研究,进而实现云冈石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云冈学日臻完善。(作者单位:云冈研究院)


来源:山西日报   2025-08-05   责编:余致楠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