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热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9-05 20:36:40 阅读量:

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文学院教师刘慧芳: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我将与团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其深度融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方法,将育人使命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张占东:铭记抗战历史,担当育人使命。作为高校教师,我将立足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我主持的《机电一体化创新实践》课程始终坚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教学改革,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师代子俊:作为一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所在团队的科研方向主要聚焦石墨烯新材料在盐碱土修复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我们将始终立足科研工作者本职,坚守科研教学一线,潜心攻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力争在盐碱地治理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产出高质量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贡献智慧力量。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姚利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和我的团队将立足科研本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个人科研追求与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潜心攻关,勇攀科学高峰,力争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着力培养心怀家国、敢于创新的青年科技后备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教师邱浩:铭记历史担使命,科研报国启新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党员教师更应该在科技强国征程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科技报国信念。我们要力争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不畏“科技战”“贸易战”,一代一代接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专业青年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教师郭宇娟:回望抗战岁月,科技工作者在艰难中探索救国之术;今天,我们用太空视角续写报国答卷。面对国家在国土安全、生态保护、灾害应急等战略需求,我们带领团队攻坚遥感卫星核心技术——从优化高分辨率成像算法,助力边境国土精准监测,到研发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在地震、洪涝中快速提供灾情数据,每一次技术突破都锚定“服务国家、惠及民生”。我们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遥感科研领域深耕细作,让遥感卫星这双“太空之眼”,既守护祖国山河无恙,更赋能高质量发展,用实打实的科研成果为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负责人、美术学院教师邵丁:作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今天我们所享有的科研环境和机遇来之不易,值得格外珍惜。对我而言,致敬革命先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科研中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不盲从权威、不墨守成规,勇于尝试和探索;甘于寂寞,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做好本职工作,发扬团队精神,切时所需,服务社会。

校学生会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政一班易小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80年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坚强核心。如今的中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当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斗争,善于创新,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得者、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智造专业学生范江锡、蔡孝宇、韩佳淇: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书写创新报国答卷。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赛场锤炼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融入专业学习,立足专业,深耕实践,服务社会,以青年学子的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用青春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生科一班温璐祯:铭记历史砺初心,科技兴农续华章。田间地头,我们躬身实践,与农人深度交流,从痛点锚定研究方向;实验室内,我们严谨求证,执着求索科研之“真”。回望抗战先辈“为家国挺身而出”的壮举,更激励我们“为农强俯身耕耘”的担当,我们将继续扎根大地,以青春力量守护粮食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获得者、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自动化二班杜宛芹:在备战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时,我和团队以自动化程序搭配视觉识别,搭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反复调试算法、优化机械传动。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嘱托在耳畔回响,阅兵式上科技强军的震撼画面更让我心潮澎湃,愈发坚定了我们深耕专业、续写科技报国答卷的决心和志向。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国赛铜奖获得者、医学院2023级临床医学四班李晓明、2023级临床医学六班汤沁涵:作为“一带一路”医创大赛获奖团队,我们立志把赛场上磨砺的创新思维、跨学科协作能力与严谨科研作风,转化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日常行动,在实验室精进技术,在社区乡村开展义诊科普,让前沿医学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我们将以青春与专业投身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医学智慧与仁爱力量。(组稿:王丽芹、赵鑫  责编:赵鑫)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