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在行知楼0230教室做题为“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师教育新知识观和新课程形态”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山西大同大学“名师问道大讲堂”第二场讲座,由师范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学部)主办。
讲座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直面教师教育新要求和新挑战,深刻阐述颠覆型技术给教师教育提供的新思想与新途径。陈丽教授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技术简单叠加,而是颠覆型技术引发的全方位变革,它推动人才培养目标、教与学方式、教育供给模式及教育哲学思想深层重构,教育空间从二元转向物理、社会、信息三元空间,教育供给侧呈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个性化的供给内容、碎片化的供给单元、时空灵活的供给方式、消费驱动的供给关系等特征;教学从以人为主转向人机协同。陈丽教授指出,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角色,在要求教师转变的同时,教师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必须同步发展,教师培养转型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颠覆型技术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新思想和新途径,生成式在线课程是适合教师培养的新课程形态。
陈丽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专业学科创始人与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终身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拥有专利、软件著作10余个。向中央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交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10余篇,牵头起草国家战略文件《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意见》,牵头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设资助代码“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F0701),学术专著《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获评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来源:师范教育研究中心 责编: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