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大展、文艺交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这个假期不一般
来源:大同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0:06 阅读量:


云冈石窟景区礼佛大道南广场壁画展览现场


“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演出受青睐


秋日的阳光洒在武州山下,为沉默的砂岩佛像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辉。第20窟露天大佛依旧以那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凝视着芸芸众生,展示着与众不同的文化风采。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云冈石窟景区以“沉浸式体验+文化赋能”为核心,从游览氛围、互动体验到服务细节全方位焕新,让游客在千年石窟的文化浸润中感受节日喜庆。

游览氛围全面升级,“快闪式”观展让石窟游更有文化品位。10月1日,由中国壁画学会、云冈研究院、大同市文物局主办,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大同云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协办的“云冈·千年回响——第五届全国壁画大展”第一展区在游客服务中心、昙曜广场、云冈美术馆、礼佛大道南广场、山堂水殿精彩亮相,这些地方又是游客开启云冈石窟游的必经之地。假日期间,游客每到一地,便可欣赏中国壁画,并打卡留影,为石窟游增添了亮丽一笔。

走进云冈美术馆展厅,壁画艺术的千年流变在眼前徐徐展开。这组命名为“时空交响”的展品,云冈题材与评委当代作品并置,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视觉对话。这些作品或继承云冈传统壁画的精髓,或探索当代壁画语言的新可能,共同构成了一部流动的视觉史诗。那些在石壁上凝固了千年的佛教故事、飞天形象、供养人图景,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获得了新的生命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作品刻意打破了壁画必须依附于建筑墙壁的传统概念,以独立艺术形态存在,却又在精神内涵上与云冈石窟的艺术基因保持着深刻联结。这种“离壁而存,神交千年”的创作理念,本身就是对传统壁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转化。

“云冈·千年回响——第五届全国壁画大展”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当观众在不同的区域欣赏完当代艺术家的壁画创作,再步入石窟亲眼目睹北魏时期匠人留下的原始壁画时,两种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便在心中产生了微妙碰撞。那些曾经被固定、被视为历史遗存的石窟艺术,因为有了当代作品的呼应而变得生动起来;而那些当代创作,也因有了千年艺术传统的参照而显得底蕴深厚。这种布展智慧,让静态的文物与动态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呼应,实现了“以今释古,以古启今”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云冈·千年回响——第五届全国壁画大展”是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那么,云冈研究院与山西大同大学合作举办的“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演出,则是一场感官与精神的盛宴。当小提琴的旋律在石窟前响起,当古老的音符与现代交响乐共鸣,云冈石窟不再仅仅是供人瞻仰的文物古迹,而成为了一个活态的文化场域。演出的选址极具匠心——不是传统的音乐厅,而是石窟前的广场,这种演出环境的特殊性,让音乐不仅仅是听觉享受,更成为与千年石窟直接对话的媒介。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那场在昙曜五窟前举行的演出。当大学音乐系教授以云冈石窟为灵感创作的新曲首次奏响,当指挥家的手臂在古老的石壁前扬起,所有的创作仿佛完成了从北魏到当代的时空穿越。音乐中的石窟与石窟中的音乐相互激荡,创造出一种超越单一艺术形式的综合审美体验。这种艺术实践打破了文物景区传统观光模式的局限,让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参与者。一名观众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在云冈石窟听到了一种声音,传统与现代、视觉与听觉、永恒与瞬间的多维对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高度。”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彬很享受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在他看来,云冈石窟的这次文化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丰富游客的假期生活。它实际上探索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化路径——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这种跨艺术形式的对话与融合,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绽放生命力。”

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说,从“云冈·千年回响——第五届全国壁画大展”到“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演出,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成功案例。壁画大展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而是激发当代创作灵感的源头;文艺交响不是生硬的附庸风雅,而是寻找古今情感共鸣的尝试。更为深刻的是,这种文化实践重塑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在云冈石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点,而是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的活态存在。当游客在壁画前驻足,在音乐中沉思,他们实际上是在与千年前的无名匠人进行一场心灵对话——那些开凿石窟的工匠、绘制壁画的画师、雕刻佛像的艺人,他们的审美追求、精神世界与艺术智慧,通过当代人的欣赏与诠释,获得了永恒的回响。

这个假期,当“00后”游客戴着AR眼镜,通过虚拟技术看到壁画原初的色彩,同时耳边响起融合了古代乐器和现代音乐的全新编曲,那种震撼与共鸣是单纯观光无法比拟的,文化遗产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当代文化艺术生活。而这种文化体验在国庆期间显得意义非凡。人们通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佛教艺术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千年以前,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造就了云冈石窟独特的艺术韵味;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再次融合,又是文化创新精神的当代延续,而云冈的千年回响,必将在现代艺术中激起恒久的涟漪。

千年石窟邂逅双节盛景,云冈石窟景区在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持续火爆,8天的时间累计接待游客数突破36.4万人次,再创新高。云冈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假期中,云冈石窟景区在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巡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游客接待量、游客满意度的双向提升,这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景区每一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奉献和坚守。在充分复盘并借鉴以往节假日成功运营经验的同时,景区进一步优化服务与管理举措,采取网络预约、提前和延时开放、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等方式,并新增多处主题展览及精品文艺演出。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不仅实现了游客的科学分流,更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游客的游览舒适度,这个假期,游客在云冈石窟的体验非同一般。

本报记者 赵永宏


来源:大同日报   2025-10-10   责编:余致楠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