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宴凝聚共识 ——“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述与表达”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云冈学论坛”走笔
来源:大同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10:27:40 阅读量:


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作主题分享



本报记者 赵永宏

10月22日,“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述与表达”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云冈学论坛”在云冈研究院一楼多功能会议室举行。这场汇聚国内顶尖学者的学术盛会,不仅是对云冈学学科建设的有力推动,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度阐释,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本次研讨会由云冈研究院主办,云冈研究院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承办,体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来自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响堂山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等文博机构的研究员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云冈研究院部分职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现场聆听了主题报告,并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展现出云冈学传承发展的蓬勃生机。

开幕盛况:群贤毕至共绘学术蓝图

论坛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在致辞中表示,云冈石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深入研究云冈文化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了云冈学论坛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详细介绍了与会嘉宾,他指出,本届论坛的专家构成更加多元,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充分体现了云冈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云冈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国主持本次研讨会,他介绍本次会议分为学术汇报、主题研讨、学术总结三个环节,旨在通过深入交流碰撞出更多学术火花。

上午专场:北朝文化中的民族融合

上午的研讨以“北朝文化中的民族融合”为主题,由响堂山石窟研究院学术院长赵立春担任学术主持。本场研讨深入探讨了北朝时期各民族在文化、宗教、艺术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斗城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古羌人”》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古羌人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历史轨迹。北京大学教授罗新在《六镇与平城》的报告中,通过对六镇与平城关系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北魏时期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复杂图景。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友奎在《云冈石窟的大乘成佛图像及其与克孜尔石窟相关图像的比较》中,通过细致的图像学比较,揭示了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何志国的《中国金铜佛像起源和流行的本土因素考察》,则深入探讨了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路径。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在《黄河两岸的祆教圣火——由美国返还的两件重要石刻文物谈起》的报告中,以近年回归的重要文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宗教文化交流的丰富性。东南大学艺术理论系副主任姚瑶的《日本药师寺金堂药师佛像上所见的中国佛教艺术影响》,从东亚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佛教艺术对外传播的深远影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张扬在《麦积山石窟第127窟“涅槃经变图”中“灭火人”形象考析》中,通过对特定图像的精微考证,展现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下午专场:造像艺术的多元文化

下午的研讨以“造像艺术的多元文化”为主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何志国担任学术主持。本场研讨聚焦于石窟造像艺术的多元文化特征,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创造性过程。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杨超杰在《灵泉寺大住圣窟造像题材的省思》中,对北朝晚期石窟造像题材进行了深入解读,揭示了佛教思想与艺术的演变规律。响堂山石窟研究院学术院长赵立春在《北朝晚期西胡化与响堂山石窟的营建》报告中,探讨了北朝文化交流对石窟营造的影响,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成就。

敦煌研究院编辑部副主任丁得天在《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所见龟兹与河西的文化交流》中,通过个案研究展现了佛教艺术传播的地域特征。山西大同大学教授彭栓红的《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的中国意义》,深刻阐释了云冈石窟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其在中国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开创性贡献。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王炜在《山西中北部地区北魏造像碑的初步认识》中,引用山西人文学者刘勇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了该地区造像碑的艺术特征与历史价值。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武夏的《山西高平高庙山石窟线刻供养人图像考察》,则通过供养人图像和自己手绘供养人线描图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北朝社会各阶层的宗教信仰状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张丽娜的《南京博物院藏北魏神龟元年吕双造像碑研究》,通过对单件造像碑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学术总结:承前启后开新局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研讨内容广泛而深入,研究方法多元而新颖,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也有微观的个案分析,充分展现了当前云冈学研究的前沿水平。他强调,云冈学研究不仅要注重石窟本体的保护与研究,更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高度,理解云冈石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杭侃院长表示,云冈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云冈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呼吁学界继续深化云冈学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此次研讨会通过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以及对石窟造像艺术多元文化特征的解析,不仅推动了云冈学的学科发展,更为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其研究价值与意义将随着学术探索的深入而不断彰显。


来源:大同日报   2025-10-24   责编:余致楠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