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大同市委统战部获悉,我校二级教授、市政协委员康淑瑰2024年撰写的一篇关于推动“无陪护病房”发展的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纳,并于2025年4月转化为国家政策文件——《关于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发〔2025〕7号),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发布。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康淑瑰履职能力的认可,也标志着她从数学讲台走向民生关怀的“跨界履职”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数学思维到民生提案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康淑瑰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公式与定理之间。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协委员的职责正是“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此次提案被采纳,正是对她深入观察社会、积极建言献策的肯定。
“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专业化、集约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在老龄化加速、医疗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展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康淑瑰指出,该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家庭陪护负担,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但在推广中仍面临规范化管理、收费标准、公众认知等多重挑战。
从三尺讲台到社会舞台
康淑瑰教授的履职成效,离不开校党委对党外代表人士和政协委员队伍的高度重视与系统支持。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为“两代表一委员”搭建履职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校党委通过定期召开党外人士及代表委员座谈会、组织专题培训、通报学校发展情况等方式,不断拓宽代表委员知情明政、建言献策的渠道,为代表委员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中心工作精准建言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学校持续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将党外干部纳入整体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支持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学校治理。目前,学校共有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3人,2024年提交各类建议提案40余个,社情民意信息70余篇,形成了集体参与、协同发声的良好局面。
双重身份:学者与委员的融合
康淑瑰表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她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论是作为教授还是委员,她始终坚持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将学术理性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她将履职中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与科研,引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家国情怀。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她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不足”,但通过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她努力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与信息。
组织引领,系统赋能履职实践
校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整体布局,将支持代表委员履职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全局。通过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主题教育、举办议政能力培训等,持续提升代表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学校还积极推荐党外人才到各级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组织任职,为其施展才华、服务社会提供更广阔平台。定期与代表委员座谈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推动合理建议转化为学校和地方决策。在学校的持续培育与支持下,越来越多像康淑瑰这样的专家学者,正将专业智慧转化为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展现同大人的担当。(来源:组织统战部 责编: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