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遥感技术作为“感知地球的眼睛”,深刻改变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方式。在深度学习与遥感图像智能处理这一交叉创新领域,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郭宇娟,以青年科研人的敏锐与坚韧突破学术难关,更怀“学成归来报母校”的赤诚投身育人事业。2025年,她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标志着其科研能力与学术视野获国家级认可,为科研征程写下亮眼注脚。
双向奔赴:从“同大启程”到“学成归来”
郭宇娟的科研初心始于山西大同大学本科时光。在这里,她首次系统接触测绘工程专业,课堂理论启蒙与实验室实践不仅筑牢其专业基础,更让她埋下“用遥感技术服务家乡”的种子。
怀揣热爱,郭宇娟深耕学术。2021年6月,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成果《全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差异明显》入选2021年“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评估成果展”;2021—2023年,她在深圳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围绕“深度学习遥感图像智能融合”,积累实践经验,明确核心研究方向。
博士后出站后,面对多所科研平台邀请,郭宇娟毅然回母校任教,“是母校带我走进专业领域,现在我要把所学带回来,助力母校发展、家乡进步。”带着这份感恩之心,她开启了科研与育人并行的新旅程。
双线突破:从省级项目到国家基金项目
回校后,郭宇娟以“理论有深度、应用有价值”为准则,在学术与项目中持续突破,取得丰硕成果:累计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等遥感领域TOP级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涵盖“深度学习遥感图像智能分类”“林区物候环境扰动检测方法”等技术,已在地方林业部门试点应用,推动遥感处理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
2024年,郭宇娟主持“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由探索类)青年项目”,针对在复杂场景下获得的高光谱和多光谱图像存在云雾遮挡、特征点匹配困难等难点开发技术方法。2025年,郭宇娟凭借扎实积累与创新设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该项目聚焦“未配准高/多光谱图像跨模态融合”,拟打破传统跨模态融合范式,针对未配准条件下面临的样本稀少、语义断层、模型复杂等挑战,构建“生成-对齐-压缩”协同驱动的智能融合架构。她作为核心成员曾参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负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红树林分布与变化监测,成果纳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一带一路”篇》报告。
双向赋能:以科研反哺教学以育人传承精神
作为教师,郭宇娟践行“科研促教学”,将国家基金项目、省级课题案例融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以“从实验室到国家战略”的经历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兼职辅导员,郭宇娟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挂在心上。她主动找学业有压力的学生谈心,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帮他们制定学习计划;也会为有考研、就业需求的学生搜集资源,分享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学生们常说:“郭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辅导员,更像知心姐姐,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扎根专业、踏实努力,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从同大学生到教师,从省级项目到国家基金项目,身份与平台在变,但对专业的热爱、对母校的感恩不变。”谈及未来,郭宇娟充满期待。她将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新起点,深耕遥感智能处理领域,致力于培育更多地理信息领域青年人才,让“感恩、坚守、创新”的精神在同大传承,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文字:赵鑫、科学技术部 责编: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