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育厅、山西大同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新闻学院的成立,是全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丰硕成果,是我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抓手,是我校开放办学、转型发展、厅市共建的又一显著成果。
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黄岑丽,校党委书记马存根,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冯锋,校党委副书记刘洪,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有出席揭牌仪式。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匡文波、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山西日报社、山西广播电视台、大同日报社、大同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学院共建单位代表,省市媒体代表,部分在同优秀校友等应邀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冯锋主持。
黄岑丽、匡文波、马存根、冯锋共同为新闻学院揭牌。
马存根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新闻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是学校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标志的一件大事,是山西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喜事。部校合作共建新闻学院,是时代融合发展的全新探索,对于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和造就优秀新闻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校要切实提高站位,从新闻学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的政治高度,从新闻学科和新闻事业发展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战略维度,从发挥新闻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实践角度,充分认识和把握部校共建大同大学新闻学院的重大意义,紧抓共建机遇,积极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推动新闻学院做大做强、作出特色、快速发展。他对新闻学院的建设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做新闻人才培养的“播种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媒体新形势下新闻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卓越新闻人才。二要做新闻理论研究的“火车头”。要着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聚焦国家、山西省以及大同市在新闻宣传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强对新闻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引领学术研究方向。三要做服务经济社会的“助推器”。要进一步明确共建方向,突出共建主题,合力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发挥新闻媒体、新闻学院各自优势,以共建促改革,促融合,促发展;努力服务山西省、大同市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大同大学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勇于担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成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他最后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新闻学院的建设,给予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努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全力以赴把新闻学院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新闻学院,为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黄岑丽发表重要讲话。她指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事关党的新闻舆论后备人才的培养,事关新闻宣传事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大同大学新闻学院的成立,是全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又一丰硕成果,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更是大同大学有效应对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全新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大同大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在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同大学新闻学院一定能够成为高层次新闻宣传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能够为大同深入推进“136”发展战略,全力做好全省能源革命和开放“两个尖兵”,讲好大同故事、传播好大同声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宾代表匡文波教授指出,地方新闻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闻传播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同大学新闻学院借着部校共建的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加强与共建单位在学术、业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产教融合、校“媒”合作,打造政府、媒体、学校共同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满意、媒体行业满意、学生满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讲好山西故事、大同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大同声音,为山西省、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冯锋在主持仪式时指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中宣部教育部着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宣传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实施国家新闻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新闻学院的成立,为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融合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宝贵的平台,必将为进一步推动地区全面性后备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新闻领域重大理论和现设问题的研究能力,进一步促进地区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必将为不断提升采编和教学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地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和理论高地发挥重要作用。
校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同志,以及新闻学院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王丽芹 刘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