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上午,文学院在文德楼301教室首次召开一院一品“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文化课程群建设”交流会。 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有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翟大彤,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教指委文科组组长刘殿祥,教指委安姝、景美霞及文学院部分领导和老师参加交流会。本次开幕式由文学院院长凌建英主持。
张有茀发表讲话。他结合大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强调把大同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地方文化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直以来,文学院十分注重地方文化课程群的,立足学科优势,对大同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起到积极作用。他强调,应重视大同文化“形”与“神”的共同保护,以培养同学们的文化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
翟大彤在讲话中指出,地方文化进课堂对于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大同文化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大同作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分界点,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为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源头活水,开展地方文化进课堂对推动我校应用转型将发挥重要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参会老师分为七个会场,围绕“文学课程与云冈文化”、“新闻媒体课程与地方文化”、“汉语课程与大同方言”、“素养课程与地方文化”、“汉语课程与民俗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凌建英强调要树立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自信,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大同文化,让大同文化在同学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产生深刻影响,要把云冈文化的包容性应运用到教学之中,让同学们领悟学习“大同”精神。
关秀丽认为把耍孩儿戏引入到高校课堂是对其继承的重要途径,重点论述了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大同全方面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下,新闻媒体要切入地方文化,加强实践,深化理论,再继续深入实践,使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素养课程开启探究式学习地方文化,使地方文化融入平常生活,与同学进行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参会老师对王祥夫、王保忠、曹乃谦等作家的文学成就及地方文化如何进入到高校课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和思考。
讨论结束后,各分会场代表根据各自课题上台做总结发言,部分到场领导做重要讲话。张忠堂主持闭幕式。
刘殿祥提到,这次活动是“一院一品”的突出成果,他提出了“三个延伸、一个提升”:学院要将“一院一品”落实到课堂,构建地方文化课堂;要延伸到科研,将每一点作为科研课题与科研项目,然后深入展开研究;要延伸到学科建设,围绕学士学位点加强学科建设;要将地方文化研究从特殊化提升到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高度。
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德明提到,高校要通过深入推动“一院一品”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大同各种文化资源,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讲好同大故事,打造文化品牌,凝练文化特色,贡献文化方案,实现大同文化与育人的融合,通过使用“三个课堂”来实现“三全育人”。 培养学生对大同文化的认同感 ,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文学院院长凌建英总结发言。她强调,这次会议是首次以学院的形式、正式学术交流的模式展开的会议,真正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体现了“三全育人”原则。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地方文化,把教书育人的理念融入地方文化教学。各位教师要重视认知和启发,把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由个人走向团队,走向多赢和共赢,研究要从个人散打到系统 ,从书载研究走向实际考察,从理论走向实践,把学术和育人结合在一起。
至此,首次召开的文学院一院一品“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文化课程群建设”交流会圆满结束。(微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