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一带一路”,展示教改风采。1月9日晚,外国民族音乐教学音乐会在我校音乐厅举办,这是音乐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展系列音乐会的第三场。音乐学院院领导及部分教师、学生观看了演出。
音乐会选取了东亚、南亚、欧洲、拉丁美洲、非洲黑人等5大音乐文化区的13个节目进行展示,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区又划分为西非、东非、中非、南非四个音乐文化区。节目中有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古筝、琵琶、二胡、笛子合奏《邮递马车》,印度电影音乐歌舞《Aankhein khuli》,长笛重奏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合唱苏格兰《友谊地久天长》,巴西桑巴风尤克里里《ticotico》,非洲鼓几内亚《Moribayassa》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本场音乐会是音乐学院副教授、理论教研室主任闫铮主持的“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构建研究》GH-17051阶段性成果。艺术指导是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温旭伟,承担演出任务的是青年琵琶演奏家、音乐学院教师田雅婧任班主任的2017级音乐表演一班的学生。
音乐会上,学生们进行了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东亚音乐的儒家思想内涵、南亚音乐的歌舞一体、欧洲音乐的绚丽多姿、拉美音乐的动感、黑人音乐的复合节奏,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现场气氛热烈,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闫铮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史学及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近年来,她秉承学院教改理念,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她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文化先行,音乐教育在“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在外国民族音乐学习中,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内容,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会结束后,音乐学院教授、主持工作副院长于有荣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音乐会对于探索建立《外国民族音乐》新的评价机制,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强调,学院教改的理念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综合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据悉,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开展“一院一品”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吹、拉、弹、唱、教”,全年举办各类音乐会40余场次,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成为学院教改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