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大同大学未来三年学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这么搞!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1-15 11:23:38 阅读量:


1月13日上午,山西大同大学第五次科研暨学科工作会议在慎思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学校新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吹响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科学快速发展集结号、不断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全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的动员会。

校领导马存根、冯锋、孙彦、张有茀、张策、寇福明、姚丽英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翟大彤主持。


校党委书记马存根以《新时代、新引领、新突破,推动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为题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大同大学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开启高等教育的一个甲子之年,进行本科教育的而立之年,合并组建大学刚满一个生肖轮回之年,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些成果的取得,难能可贵来之不易,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汗水、智慧与拼搏,倾注了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的支持和付出,彰显了职能部门的奉献与担当,是“艰苦创业、勠力同心、执着奉献、开拓创新”的同大精神结出的硕果。

马存根重点强调了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高等院校的职能,学校面临的硕士点验收和新增硕士点建设,专业认证、审核性评估,“双一流”、“1331”工程建设等工作,山西省、大同市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都离不开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强有力支撑。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赋予高等院校的重大使命,都昭示着学科建设是我们永恒的任务,科学研究是我们不竭的动力,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力做好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二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和山西省的新政策新举措。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规划,优先考虑一流学科、支撑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性学科,建立既能顶天又要立地的“n1(高峰)+n2(高原)+n3(应用型)”科学构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特别要推动国家和山西省“放管服效”等相关政策落实落地,推动校院两级管理落实落地,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在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释放改管理革红利;要加强建设投入,既要保证高峰、高原学科等的投入,又要保证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作用的发挥;要抓住“人”这一关键,抓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及创新团队的建设。三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指导,充分展示广大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力新作为。要以能否拿到硕士授权、博士授权,能否成为一流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导向,以能否拿到标志性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科研工作的目标导向;要坚持分类指导、彰显特色、形成优势、错位发展,聚焦山西省“九大战略性新兴行业”持续发力;要完善价值导向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他还就依托厅市共建平台、加大表彰力度、强化服务意识等提出意见。


校长冯锋作题为《持之以恒,砥砺奋进,全面开启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加速度》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三年来,学校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环境建设、科研制度建设、科研队伍和平台建设、以及科研立项获奖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强化科研工作顶层设计,加大科研及学科建设投入,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科研与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331工程”建设喜获硕果、硕士单位申报成功;三是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组建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引进了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科研成果日渐丰硕,项目立项、校外拨入科研经费、获得授权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奖项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五是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初见成效,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冯锋客观分析了学校在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缺乏科研领军人物;学科壁垒亟待破除,学科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等等。

冯锋就未来三年学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目标与主要任务作了科学阐释与部署。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和学科团队建设。要通过高层次的人才引进、科研岗位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引导发挥各学科和学科群的综合优势,确保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支持新兴学科,使科技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继续加大稳定人才、引进人才力度,加大科研骨干培养力度,加大学科团队建设力度,竭力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二是鼓励广大教师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要在原有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出台新的奖励政策,提高奖励力度;要将校院二级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有效对接起来,把教书育人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进一步加强“创客中心”平台建设和开放实验室建设,大力倡导和支持广大师生创新创业。四是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提升服务地方能力。要加强发明专利的推广,注重科研成果与社会价值的对接,构建全新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和模式,真正从融入走向融通,从融通走向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切实促进产教融合,以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思维推动产教融合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策宣读了学校有关表彰决定。




会议对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进行了表彰,授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文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省“1331工程”化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负责人冯锋、省“1331工程”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赵建国、省“1331工程”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董丽娟、中枢神经炎症变性疾病新药创制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马存根、神经变性疾病免疫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负责人尉杰忠 “科技平台”奖;授予化学学科团队、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矿业工程硕士团队、物理学学科团队、临床医学硕士团队、教育硕士团队“优秀团队”奖;授予王王鹏龙等197名同志 “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会议为以上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与个人发放奖励金共计315万元。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师高志翔代表受表彰的科学工作者们作表态发言,表示将以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合力攻关、重点突破,全心全意做好科研,为学校的内涵建设,为大同乃至山西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系领导和科级以上干部、博士、副教授以上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张丽 闫珊)

媒体链接:http://sx.news.163.com/19/0115/15/E5IR0PSQ04148VR7.html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