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大同大学校长冯锋接受新华网专访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1-31 08:36:34 阅读量:

 

   

    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应用型高校该如何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中?在2019年山西两会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大同大学校长冯锋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大同大学与当地政府、企业携手探索,加强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着力在人才需求和供应对接方面不断提升。

 

    新华网: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冯锋: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内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占的篇幅比较大。今年出台的一些人才激励政策也非常好,包括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等,对于稳定山西省现有人才、吸引新的科技研发人员,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以大同大学来看,2017年我们引进了46位博士、2018年引进了69位博士,柔性引进两位院士、四位长江学者,这些都得益于省、市这种好的人才政策。今年我们想在这种支持中,更大地调动全校科研人员和高层次人员在地方发展中加大项目投入、精力投入,发出同大声音、贡献同大力量

 

    新华网:在地方发展过程中,高校应该具体发挥哪些作用? 

 

    冯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包括科技研究、技术合作等。

    大同大学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厅市共建高校、山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应该担起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包括科技研究、技术合作等,使同大成为大同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发动机、火车头。

    大同市要争当全省能源革命的尖兵。作为地方院校,我们既有责任也有义务。

        2018年,我们与大同市政府共建了大数据、新能源、通用航空、对外经贸、中医药健康服务等五所学院。

    其中,新能源学院依托原来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建设,专业内容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大同大学还有煤炭工程学院,涉煤本科专业有12个。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的整合,我们可以把全校有关能源发展的资源结合起来,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项目研发等方面,都可以跟大同市能源革命很好地对接起来。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还组织编写了《大同市人才计划(2017-2020)》《大同市沿长城一带旅游发展报告》《中等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我们还注重与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进而提升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在这个过程中,大同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包括共建学院,学校引进的人才全部可以享受大同市人才引进的政策等。

    可以说,在大同能源经济发展中看到了大同大学的作用,在大同大学的发展中体现了大同市的支持。

 

    新华网:大同大学与地方转型发展这种紧密结合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冯锋:加强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有效地增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

    高校和地方是一种双向、双赢的关系。

    从政府支持来看,大同市历届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都很大。仅2018年,我们就有26位干部在大同市各个部门进行挂职,包括市发改委、能源局、教育局、文物局等,加强了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有效地增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

    此外,我也是大同市能源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之一,每次大同市政府常务会议必须参会的人员。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直接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需求是什么,深度融入到大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彰显大学使命、实现大学理想。

       2019年,我们将会在产教融合、政企合作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新华网:高校在与地方紧密融合、合作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间?

 

    冯锋: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特别是人才需求和供应对接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现在,人才的需求和供应还没有完全对应起来。对此,学生、学校应该主动去寻找市场;同时,地方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让高校和企业从学生的实习实训到就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供应链。

    在就业方面,相关部门还可以从源头上加强调研,对各高校的学业结构、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就业市场等开展全方位调研,以此形成更切实际的全链条就业政策。

    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地区发展大局和人才就业时间节点,地方可以提前释出岗位需求、出台人才引进政策,让人才就业、落地及时扣住地区发展定位、需求。

    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或许可以真正让高校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让更多更好的人才,包括山西籍学生、外省籍学生,愿意留在山西。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