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寇福明深入文学院指导“一院一品”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2 13:35:49
阅读量:
1月20日下午,副校长寇福明深入文学院,就“一院一品”项目“阳高组”的课程建设及相关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文学院《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文化课程群建设》“一院一品”项目于2017年获批。今年1月3日,学院召开专门会议,就“一院一品”的项目进行阶段性部署。本次会议是阳高组针对阳高文化进行的专门研讨。
寇福明副校长曾在阳高县挂职两年,对阳高县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指出,学校“地方产业服务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实现高校与地方的有效对接,服务地方文化的建设。阳高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文化大县,有着众多可以挖掘、等待挖掘的文化。一是边塞文化。阳高县的许多村名中的“屯”、“堡”等,标志着阳高县作为边塞的历史遗存;二是历史文化,阳高县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它现弥补了从“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间的空白,影响深远;三是桑干河文化,蕴藉着众多的民俗文化;四是“大泉山文化”,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五是“西口文化”。“走西口”是中国近代三次著名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之一。晋北人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使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有整村整村的阳高人。可以说,晋北人的大规模迁徙,改变了内蒙古人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影响深远。
而阳高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阳高二人台、晋北鼓吹和恒山道乐等,其中,阳高二人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由于二人台用方言演唱,不像东北二人转那样用接近普通话的东北话演唱,极大地限制了其传播的宽广度,加上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气息,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为此,他希望文学院组织专门人才,把“大泉山精神”和优秀共产党员“李培斌”等现代元素加进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从而提高阳高文化的知名度。
文学院院长凌建英表示,寇校长对阳高文化的介绍,给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一步,阳高组将按计划深入调研,把“一院一品”工作做好做实。(郝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