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者李艳花博士作学术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2 10:14:26 阅读量: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神经病学与免疫学系列报道之十
 
    3月19日下午,医学院高访学者李艳花博士留美科研成果学术报告会在医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医学院闫玉清博士后主持,副院长章培军教授、脑科学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首先,李艳花博士和与会师生热情的分享了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一年来在美国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真切感受,清新亮丽的图片、热情洋溢的解说,激发了与会师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美国见闻分享结束后,李艳花博士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在美国学习访问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髓鞘(myelin sheath)指包围有鞘神经纤维轴索的管状外膜,由髓磷脂构成,故又称髓磷脂鞘。其作用包括:绝缘,防止神经电冲动从神经元轴突传递至另一神经元轴突,通过一种称为“跳跃式传导”的机制来加快动作电位的传递;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oligdendrocyte,OL)形成。形成髓鞘的OL由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OPC)分化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产生。在一些轴突受损的情况下引导轴突的再生。髓鞘缺陷常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白质损伤、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髓鞘丢失会导致向肌肉传导信息的速度减慢,并最终失去对肌肉的控制,造成巨大的家庭与社会负担。因此研究髓鞘丢失和髓鞘保护和再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 CPZ)诱导的脱髓鞘模型是国际上公认的研究脱髓鞘的一种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CNS内在固有免疫反应对OL的作用和脱髓鞘。研究发现,CPZ 能特异性的作用于CNS的OL,引起OL的凋亡,从而导致髓鞘的脱失。给小鼠喂养含有 CPZ 的混合鼠粮后,小鼠脑内皮层和胼胝质区出现时间依赖性的脱髓鞘现象,在喂食第5-6周,髓鞘丢失最为严重,之后髓鞘又会再生。因此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髓鞘保护与再生机制及药物研发。
    李艳花博士在美期间利用此动物模型,使用化学染色、流式、immunopaning、westernblot、ELISA、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进行观察与分析,深入探讨了髓鞘丢失机制和药物MD的治疗效果及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
    学术报告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章培军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此次学术报告会,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使大家了解了异国的风土人情,更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奋斗方向,对学校学院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还对李艳花博士在美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鼓励大家要有理想、有行动、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希望所有师生都向李艳花博士学习,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为学校、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李艳花博士主要教学与科研成果
    李艳花博士主要从事细胞与神经免疫领域,在神经干细胞产生及其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因子及T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机制系列研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现为《Scientific report》、《Molecular Neurobiology》国际知名期刊的评审专家。
    李艳花博士主持课题六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子项目1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青年,已结题,鉴定为优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已结题)、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博士启动资助项目1项;另参与课题10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山西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回国留学人员重点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校青年课题1项。
    从2010年起,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SCI收录20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1篇,最高影响因子,10.632。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论文4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Plant cell (IF=10.632)、Immunology(IF=4.078)、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IF=2.432)、Metabolic Brain Disease(IF=2.297)、Plos one(IF=2.806)、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IF=2.295)、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IF=4.019)、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IF=4.227)等期刊。更为可喜的是,她分别于1月和9月在Nature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IF=5.227)和Molecular Neurobiology(IF=6.19)各发表一篇论文。李艳花博士的系列工作和研究成果为我校硕士点申报和神经病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鉴于其杰出的工作,于2017年被山西中医药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艳花博士面对成绩与荣誉不骄不躁,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从不懈怠。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申请留学于美国托马斯·杰费逊医学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在美国4500家医院排 16名,哈佛医学院排名23。实验室由神经病学医院和神经病学基础实验室两部分组成,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非常紧密,多发性硬化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下游T细胞分化机制研究,中游T细胞极化后功能研究,以及上游免疫细胞损伤攻击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对于阐明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艳花博士在该实验室访学一年,共做了五个课题,其中三个课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因此得到了杰费逊医学院神经病学主席的高度赞扬。
    获得的荣誉和教学成果包括:2009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秀科研工作二等奖,201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论文,2011-2013年度山西大同大学优秀教师,2014年度山西大同大学优秀女职工,2016年山西省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参编的教材有:《分子细胞生物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94万字,本人编写6万字);《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职高专专业规划教材,2014年出版,3万字);《细胞生物学》(凤凰出版社,2015年出版,3万字)。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