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系列报道(五十七):“三晋英才”之自然科学领域风采榜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4-09 08:33:37 阅读量:

​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校有一支强军劲旅,这支劲旅中,有荣获“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荣誉称号的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冯锋教授,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赵建国教授,有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康淑瑰教授,更有一批后起之秀——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科带头人、80后博士高志翔,在SCI源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如从事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等相关问题研究的90后博士张旸,2014年至今多次获批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理学博士徐永丽,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横向基金,其中部分基础数据在核工程、核能、核技术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中国核数据评价库(CENDL库)做了必要的补充——我校自然科学领域可谓塔尖亮、塔身壮、塔基牢,发展后劲十足。

  积极推进“1331工程”,打造省级优势学科,进军国家级优势学科,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人才,是我校强化社会服务、推进学校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冯锋、赵建国为领军人物的功能化学、石墨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团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两年内先后斩获6项省“1331工程”项目:“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功能化学材料创新团队入选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名单,“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实验室”入选重点实验室,化学专业入选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石墨烯应用学科群入选“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之“培育项目”;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入选科技创新团队新立项建设项目。

  山西省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尹伟伦院士积极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认真规划发展蓝图。炭材料研究所与大同市企业开展石墨烯增效肥有关研究,成功促使蔬菜增产20-30%;在石墨烯表面引入亲水基团,攻克了石墨烯在水性涂料中应用的技术瓶颈;与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石墨烯受电弓滑板方面合作研究,建立了校企联合创新基地。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实验室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超声波等无损或微损检测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石窟和石窟的不同部位,采取合理可用的物理手段对石质文物进行修补;同时提出将可控制光照以实现控温的光学材料与能隔绝雨雪的窟檐相结合的防护结构,创建了将保护与修复及养护合为一体的高效实用技术……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这支强军劲旅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王丽芹)

     

     “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

    冯锋山西大同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博士,“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山西省333人才工程入选者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331工程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化学学科带头人1331工程”功能化学材料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1331工程”新型介孔材料的合成应用与成果转化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分析化学省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化学生物传感器市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现被聘为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和山西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山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理事。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称号、山西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大同市优秀专业拔尖人才称号、大同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授权18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

     

     “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姚丽英:山西大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省教学名师,省第九届‘育人杯’先进个人,校教学名师科技先进个人,第四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第八届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主持了包括教育部高教司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科研项目14项,参与科研项目6项,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大同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著作专著及参编教材五部,发表论文25篇。

   赵建国:工学博士,博士后,大同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现任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炭材料研究所所长,固体物理与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大同市炭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省石墨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1331工程”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同盟大同市委副主委,大同市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统一战线智库专家。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石墨烯、炭/炭复合材料等新型炭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地市级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科研基金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在国际一级刊物,SCI一区发表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已有20项获得授权。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创响山西”最具投资价值产品奖。

   康淑瑰:教授,博士,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省数学会、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多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省教学名师,“新时代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作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省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负责人。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检索3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2016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高校学术成就奖、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培计划”优秀培训专家、“国培计划”优秀工作坊主持人、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大同大学优秀教师标兵、第三届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理科第一名等多项奖励。2014年以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励。

    高志翔: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科带头人。擅长方向: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器件。围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项目技术开发,在SCI源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1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校科技先进个人二等奖一项。已转让发明专利1项,在大同市森源激光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挂职技术总监参与了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并代表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激光再制造与3D打印研究院,开发出一种铁基粉末激光熔覆管道成型方法,该项技术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与同煤集团合作开发OLED有机光电材料,为同煤产业结构升级探索新方向,该项目获的同煤集团科研基金的支持,项目经费85万。以项目第二参与人的身份开展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为煤炭深加工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李怀繁:博士,教授。从事物理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信号与系统》《大学物理》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获山西大同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理科组二等奖(课堂教学成绩第一名)。作为骨干成员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导学生申请到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各1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持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项。先后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二区以上学术论文12篇,其中TOP1区5篇,文章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多次引用。出版学术专著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7年度破格晋升为教授。带领的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3项,5人晋升副教授职称。

   郭钰:教授。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讲《数学分析》《矩阵论》等专业基础课程,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主要从事算子理论、算子代数与量子信息方向的研究。用算子理论、算子代数、矩阵论等数学方法解决了无限维系统纠缠判别、量子关联演化规律、不可扩张纠缠基的存在性、量子相干度量以及纠缠单配性等一系列量子信息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单配性理论方面,给出了单配性的新定义并依此证明了所有凸扩张纠缠度都具有单配性,解决了该领域近20年未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核心期刊。作为主持人已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项目一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一项,在研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一项。自2012年以来积极组织科研讨论班,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研究科研课题。

   陈富:讲师,工学博士,理学硕士。先后承担《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几何》及《Matlab软件基础》等课程授课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大同市级项目1项,参与山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持山西大同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1项。主要从事时滞系统、马尔科夫跳变系统、LPV系统、脉冲系统等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研究。在《IET Control Theorey and Appl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Asion Jouranl ofControl》等国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3篇。获山西大同大学2016-2018年期间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

   马宇波:理学博士,从事宇宙学、引力波理论与实验方面的研究。在博士期间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数值相对论和引力波建模”,期间在西澳大利亚大学物理系及引力波实验室交流访问近两年,构建了自己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同时加入了日本KAGRA(大型引力波探测基地)科研组织,主要从事引力波实验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担本科生的专业课《光纤通信》及实验课《传感器应用与测试技术》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专项基金各一项,以主要负责人身份正在建设国内第一座中型引力波干涉仪探测器。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一区4篇。获校级科研二等奖。

   徐永丽:理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承担量子力学、大学物理等课程教学,参与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反应理论,其中在唯象和微观光学势的理论研究和核数据评价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基金,其中部分基础数据在核工程、核能、核技术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中国核数据评价库(CENDL库)做了必要的补充。长期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建立协作网关系,。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肯定。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索引文章20余篇,其中二区文章5篇。

    张旸:博士,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博士期间,荣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生、优秀博士毕业生等称号。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山西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获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以项目主持人的身份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腔光力系统中量子特性和光学响应的理论研究》,获山西大同大学科技三等奖。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理论物理专项基金2项。现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为基于腔光力系统和腔QED系统的量子非线性效应以及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均为物理学主流期刊,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好评,受邀为Sci.Rep.,AOP,QIP,IJTP等诸多杂志的审稿人。

    赵惠华: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物理系副教授,从事理论物理专业黑洞热力学方向的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的论文6篇,其中二区2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

   刘红艳:博士,山西大同大学化学和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催化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研究煤化工过程中的金属和分子筛催化的一碳化学反应机理以及碱金属碳酸盐捕获电厂烟气中CO2的反应机理。获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碱金属碳酸盐吸收电厂烟气中CO2的反应机理研究》,结题成果包括SCI收录的论文7篇,其中SCI一区论文2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在第九届国际分子模拟会议上作口头邀请报告1次。获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1项、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支持项目1项、大同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

    马琦:理学博士,教授,山西大同大学固体物理与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纳米探针制备及传感应用研究,承担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以第一作者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1、第51批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西大同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大同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省高校自然二等奖1项。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高校“131”领军人才。

   吕存琴:教授,工学博士。博士毕业论文“甲胺和甲烷在不同催化剂表面裂解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荣获“山西省2010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从事金属催化小分子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第一作者身份及通讯作者的身份在SCI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科技厅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项、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开放基金项目2项、大同市工业攻关项目1项、山西大同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李经纬,工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炭材料研究所讲师。近三来共主持各类基金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基金及横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大同大学2016~2018年度校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

    沈腊珍: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同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有17篇被SCI或EI收录。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第二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得奖项3项。

    杜云芝:讲师,博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物电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工作。究生期间主要从事额外维与高维时空中膜世界理论的理论研究,完成了五维时空中的KR场在厚膜世界中的局域化、五维引力微子场在薄膜膜世界中的KK模式以及质量谱等工作。参加工作后,完成了五维规范场在Bloch厚膜世界中的局域话以及五维时空中Gauss-BonnetAdS黑洞的相变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刘丽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固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担负过班主任和6个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访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期间,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该成果获2015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大同市工业攻关项目1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牛鹏斌:理学博士,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量子输运和自旋电子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发表11篇论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1项、山西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青年科技基金1项、大同大学科研项目1项。

    刘宝亮: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大同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多个可靠性领域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分会的理事。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5篇、EI期刊论文3篇,2篇发表在可靠性领域的顶级期刊《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把不确定理论中的数学工具用于解决处理可靠性理论中的问题,推动了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把生物物理学中的离子通道建模理论用于可靠性建模分析中,建立了随机需求和随机供应情形下的供需系统模型;把PH分布用于修理工多重休假的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建模中,获得了一些工程上实用的可靠性模型,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支持。

    苏晓强:博士,山西大同大学物电学院副教授,指导学生参加山西省物理学术竞赛并荣获二等奖。承担科研课题5项,其中主持4项,国家级、省部级、大同市、校级课题各1项,共发表SCI论文11篇。现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微结构电磁功能器件的设计与应用。荣获校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