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民俗文化研究的新范式 读彭栓红著作有感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10-12 09:34:53 阅读量: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教授彭栓红博士的著作《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从民俗学、美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观照、解读元杂剧,全面梳理了元杂剧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就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学部分和民俗事象部分作出分类整理,进而探讨了民俗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演出民俗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分析了元杂剧蕴含丰富民俗文化的深层原因。

  作者注重对史料的爬梳,努力做到“我注六经”,对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进行还原;同时又善于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对于这些史料做出阐释,从而在研究过程中确立史料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从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两部分来观照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在探讨元杂剧中的蓬莱神话时,该书分析了在汉族神话系统中“蓬莱神话”相比昆仑神话较少的情形下缘何能够在元杂剧中有丰富的表现,“元人海洋视野的拓展和海洋思维的形成,使得杂剧作家钟爱蓬莱神话。”作者又结合元代文化整体上仍然是以大陆文化为主的特点,指出元杂剧中的神灵多数仍属于昆仑神话体系的神祇。这样既关注到了中国神话体系的两个支脉,指出了元杂剧中的中国神话故事的“民俗核”,又指出了元杂剧民俗文化的新变。

  该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视角确立元杂剧中民俗文化的谱系,从元杂剧创作与民俗变迁之间的关联探究元杂剧中的民俗内核,实现了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的紧密结合。第二章《民俗变迁对元杂剧的创作影响》分别从口头文学传统与民俗信仰变迁两个方面探讨元杂剧创作对民俗文化变迁的汲取。在论及口头文学传统时,作者指出了元杂剧与口头传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元杂剧中有关传说的曲词是对传说的再次传播,是传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一方面,历史越悠久、影响力越大的神话传说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探究口头传说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在探究民俗信仰时,该书指出了元代人复杂信仰与唐宋时期人们信仰的承续与发展关系,又指出民俗信仰背后的“民间基础”,这两方面对于元杂剧创作中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该书既注重从“地方性知识”视角探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渗透,同时又从民族融合的视角探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元杂剧中的分布。第三章就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元杂剧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关系。在谈到元杂剧中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时候,该书指出,“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运用极为普遍……说明元代民众对蒙古语的熟悉度是惊人的。”

  除了对元杂剧正文本的民俗文化研究,该书还将笔触延伸到元杂剧的副文本。所谓正文本指的是构成杂剧主要情节的文本部分,而副文本则指的是在正文本之外有可能影响到正文本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元杂剧在演出时的场所、前台表演、表演范式、演出中的乐曲、化妆等等。第四章就是对元杂剧副文本的研究,实现了元杂剧文本内与外的交互研究。

  该书既注重述又注重论。在每章每节都是先对相关史料做出客观的述,随后再做出可信的结论,这使得该书有理有据,论不空发、述有结论。在对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还对元杂剧中出现诸多民俗文化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五章分别从时代特征及其人文精神、底层话语的审美表达、民俗趋同与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指出了民俗文化对于元杂剧观众在民俗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在整理发掘元杂剧资料的基础上,呈现了元杂剧中民俗文化的丰富图景,特别是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价值,为元杂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毛郭平

  媒体链接:http://epaper.dtnews.cn/shtml/dtwb/20191012/91661.shtml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