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雪峰 通讯员 刘诗扬
9月18日上午,我市国防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暨国防教育示范村揭牌仪式在新荣区郭家窑乡拒门堡村红色革命纪念馆举行,伴随着防空警报声的响起,全体人员静立默哀。在默哀的队伍中,一位老者的神情显得尤为激动,他就是这所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创建人、大同大学退休教授张日升。
拒门堡自古是边关要塞,特别是抗战爆发后,日寇迅速侵占了雁同地区,多次到拒门堡一带野蛮扫荡,到处烧杀抢掠。为保家卫国,拒门堡的热血青年们纷纷走出家门,不畏牺牲,奋起抗日,谱写了一段段革命佳话。“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张日升说:“我搞了一辈子教育,为什么不把家乡的这段红色记忆、红色历史传承下去呢?”为此,他毅然决定:“回乡,为烈士建一所纪念馆!”
2019年,张日升回到了新荣区郭家窑乡拒门堡村老家,牵头开始创建红色革命纪念馆。虽然他的想法得到区乡村三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但真要在村里建起一所纪念馆又谈何容易,经费、场地、资料收集、撰写说明……都是摆在眼前的几大难题。在前期筹备的日子里,张日升每日失眠、辗转反侧想办法。为了收集资料,他就住在村里,白天与村干部到周边市、县、区的史志办查资料,走访住在当地的革命后代,建立微信群、QQ群联络分散在外地的军烈属,晚上他就挑灯夜战,对每位英雄的生平事迹认真核实、整理,尽可能把每位英雄事迹准确严肃地还原出来。
时间过得很快,经过不懈努力,大量宝贵的英雄资料的文字稿和影像图片被一一整理出来,初具雏形。还有部分没有留下照片的烈士,张日升就想方设法,自费联系到湖南师大画像师,根据口语描述和家族、家属的相貌特点绘画出人物肖像。资料准备充分了,可场馆建在哪,还没有着落。张日升又反复与村委商议,最终决定腾出本村仅有的四套旧库房用于建馆,更令他感到振奋的是,除了区乡两级划拨的支持经费以外,一些军烈属及后代听到消息后发起了为建馆募捐行动,期间,还有不少村民自愿出钱、出力加入到建馆的行列中。
2019年8月1日,拒门堡村红色革命纪念馆正式落成,馆内包含党建、烈士、军人荣誉、民俗文化几个展厅,共展出了该村革命战争以来走出的海陆空将士157人,其中有老红军、抗日战士、烈士、伤残军人、抗美援朝战士……正是张日升,把该村几代人口耳相传的红色资源,变成了一份珍贵的红色遗产。当年,该馆被新荣区委、区政府挂牌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拒门堡村又被评为“山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村”,张日升也被评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如今,来纪念馆参观的党政机关、厂矿、学校、部队等单位络绎不绝,张日升还主动担任起义务讲解员,每当讲起一个个革命故事时,他总是忍不住哽咽。张日升说:“我是听着老师讲抗战故事长大的,这些革命前辈是我们村子里的爷爷、爸爸、伯伯,他们的英雄事迹应该被铭记,他们的革命精神更该代代相传。”
媒体链接:http://epaper.dtnews.cn/shtml/dtrb/20200924/1252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