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8日至9日,校领导分别带队慰问2024-2025年取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的12名教师,向他们致以节日的诚挚祝福,并围绕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9日上午,校党委书记赵水民先后来到化学与化工学院、煤基生态碳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慰问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化学生物传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冯锋教授,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姚利花、代子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负责人陈小康,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赵水民指出,作为学校的科研“尖兵”,要持续发挥“领头雁”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发展痛点,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力争产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他强调,科研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突破学术难题,更在于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学生成长赋能,要主动将科研过程中的案例、方法与思维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前沿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要继续保持科研敏锐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将产业一线的实际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学校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8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丽英先后前往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慰问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张占东,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郝江波,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郭宇娟、邱浩,对他们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充分肯定,并就课程建设、科研创新等进行深入交流。姚丽英强调,要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优势,持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推动课程内容动态更新,不断增强课程的时代性与实用性。要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产教融合,将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形成更多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学校将持续搭建多元平台,提高保障水平,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条件。希望教师们争做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为学校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张卫国,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康永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石凤珍、马轶明等校领导,带队同步开展慰问活动,慰问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宋晓霞、刘慧芳,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负责人刘芳芳,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负责人邵丁,为他们送上节日祝福。
教师们对学校的关怀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纷纷表示将立足岗位、潜心育人,进一步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贡献更多力量。(文字:赵鑫 摄影:余致楠、史晓艺、和莹、侯劭炜 责编: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