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核 以科技为翼 云冈石窟“五一”迎客22万创新高
来源:大同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9 10:23:16 阅读量:


拓印体验感受凹凸纹路间流淌的千年匠心
快速入园便道让游客入园更便捷
安全保障为游客排忧解难

  本报记者 赵永宏

  今年“五一”假期,云冈石窟以文化为核、科技为翼,累计接待游客221108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96%,创下文物保护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的新典范。这座千年石窟通过创新服务举措,实现了客流增长与游览品质的双提升,交出了一份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亮眼答卷。

  智慧服务构建文旅新生态

  今年“五一”,景区首次实施“超长待机”运营模式,将开放时间延长至15个小时(7:00—22:00),配合分时预约系统和实时客流预警功能,有效实现客流错峰游览。智慧停车系统与AR导航的结合,让停车、寻车效率瞬间提升;游客通过小程序查看拥挤指数,灵活调整入园时间。全新推出的7语种(中英日韩法德意)智能讲解系统,配备手语和儿童版,使文化解读更具人文温度。

  文化浸润打造深度体验

  在昙曜广场开设的古法拓印工坊,日均接待体验者超500人次,游客亲手为飞天、忍冬纹样赋予墨色新生,感受凹凸纹路间流淌的千年匠心。云冈美术馆同步推出“般若——郑勤砚作品展”,以当代艺术作品对话千年石窟,构建起传统造像与现代美学的跨时空对话。文化地标指引系统和快速入园步道的创新设计,让游客从踏入景区便开启文化沉浸之旅。

  全域保障彰显服务温度

  老兵志愿者协会、云冈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300余名志愿者与景区工作人员组成“服务矩阵”,在景区重点区域提供多语种咨询服务。医疗救护站、母婴室等11类便民设施的升级改造,配合武警、消防等多部门联动的应急体系,实现万级客流零安全事故。智能化客服系统在人工话务的基础上,新增语音导航、智能话务等多项便捷功能,全面提升云冈景区的旅游服务品质。

  探索“活态保护”新路径,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精度,同时创新文化呈现方式,让千年石窟既葆有历史厚重感,又焕发现代活力。假日期间,游客满意度和二次游览意愿度呈上升趋势,彰显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市场潜力。

  智能监测系统服务升级,使洞窟微环境波动得到有效控制,在保障游客游览舒适度的同时,为造像系统提供更精准的保护参数。这种“科技赋能文保,文化反哺旅游”的双向赋能模式,正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标杆范式。

  筑牢安全防线,细节决胜关键。云冈研究院成立安全巡查专项工作组,对洞窟安全、基础设施、用水用电、消防等开展隐患大排查,构筑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增加重点洞窟、场馆的安防力量,进行分流疏导和安全预警,全面保障游客游览安全。同时,协调大同市和云冈区相关部门,协助景区开展安全保卫、交通、市场、卫生、消防、医疗等服务,全方位织密旅游安全防护网。

  云冈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从文物保护的细致严谨到游客需求的精准响应,从安全保障的全域覆盖到人文关怀的温情传递,云冈石窟的服务赢得不少游客的高度赞扬,生动诠释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人文服务典范。


  来源:大同日报   2025-05-09   责编:余致楠

关闭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