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千年焕新声 倾情演绎润桃李:我校举办云冈学教学成果展演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11-21 09:07:52 阅读量:

近日,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教学成果展演在本真楼演播大厅举行千余名大一新生观看演出

这场集歌曲、乐舞、器乐演奏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千百年的云冈石窟历史文化与艺术底蕴搬上舞台,是我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云冈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实践聚力云冈学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全面展示。本次展演的上半场,是山西省首届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云冈石窟诗词民族管弦乐”的部分教研成果下半场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云冈之舞”的部分教研成果-歌-乐-舞合一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沉寂在千百年石刻造像中的古人吟唱,共同感受震撼人心的云冈力量。

以乐传史,唱响民族交融千年华章

本场展演男中音独唱《云中天工》拉开帷幕。该作品源自书画家周肇祥1936年的诗作,在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演绎下,将云冈石窟 “巧夺天工” 的艺术魅力与各族人民共生共融的历史底蕴娓娓道来。随后,《满江红》《佛阁梵境》《石破禅吟》深山莺啼》《畅游云冈》《重九怀乡6个声乐节目依次登场,串联起从明清至近现代的云冈文化记忆。







从清代蒙古族文人巴鲁特・柏葰“我爱云冈寺”的深情礼赞(《深山莺啼》),到明代大同巡抚刘遵宪登高抒怀的家国情怀(《石破禅吟》);从1917年于去疾面对残破石窟发出的“痛佛身也似此山河”的悲鸣(《满江红》),到1964年邓拓“危崖万佛迎风笑”的豪迈咏叹(《畅游云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视角通过音乐艺术重构,生动诠释了云冈石窟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见证”的文化价值。

以舞释韵,再现石窟艺术鲜活生命力

下半场乐舞表演部分,集中呈现了我校20年深耕北魏乐舞文化致力于云冈乐舞创编的研究成果。2025年获批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的舞蹈诗剧《云冈之舞》核心片段精彩亮相,让观众直观感受云冈艺术的当代表达。







舞蹈《北魏雄风》以英姿飒爽的舞姿再现北魏王朝的雄浑气象;琵琶独奏《云冈妙音》力图唤醒云冈伎乐中的龟兹乐舞文化,再现曾为华夏音乐注入蓬勃生机的北魏之音取材于云冈第8窟六臂阿修罗像的《六臂神舞》,通过光影与肢体的结合,营造出“破壁而出”的视觉震撼;以云冈7窟六位供养天人为原型的《六黛风华》,则以“极简古朴”的身体语言诠释梁思成先生盛赞的云冈六美人造像之美;由埙、筝演奏与独唱组成的节目《关山月》,唯美呈现了云冈伎乐中的汉族音乐文化;《束腰鼓舞翩然而入,宛若云冈石窟造像雕刻中的伎乐飞天身系宽边细腰鼓,时而翻转、时而跳跃,营造出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结尾处,舞蹈《团莲盛景》以云冈石窟大团莲与飞天群为素材,寓意中华民族“交融互鉴、美美与共”的盛世愿景,为展演画上圆满句号。

以教促融,构建云冈学育人核心阵地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近年来,学校依托政策赋能、立足区位禀赋、凭借长期研究积淀与教育改革需求,持续深化云冈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对内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对外发起成立“山西省应用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形成多维度育人合力,成为云冈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

学校“培养高素质云冈学专门人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成立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创办《云冈研究》期刊,搭建“两院一刊”人才培养核心平台。整合历史、文学、理学、工学、管理、艺术等多学科资源,构建“学科建设筑基-科学研究赋能-实践教学提质-文化传播育人-社会服务检验”的云冈学人才培养体系,让“活”起来的文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培育了一批服务文化遗产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次展演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培养更多高素质云冈学专门人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文字:赵鑫  摄影:安嘉平  责编:赵鑫

Copyright © 2006-2022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

传真:0352-7158137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34号  晋ICP备11005719号-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关闭